胡又天專欄:不講廢話的曹操 vs. 現在的政府發言人

作者認為,政治人物的發言應該承擔自己的發言,不應該被政府機關以一句「這是他個人行為」帶過。 (陳明仁攝)

六日應邀去文藻外語大學講課,講題是「認識曹操,改編曹操-從一手史料和二次創作,貼近複雜的歷史人物」,先略為介紹正史、野史、演義小說、漫畫、遊戲、電視劇的曹操形象,然後對比曹操本人的著作、近年的歷史研究以及考古發現。

和一般這類講座比較不同的是,我找了些一般學者很少會注意到的作品,如講〈短歌行〉在影劇上的表現,我找到1985布袋戲版的《三國演義》,用據說是那時候男人上酒家唱的調子來唱原詞,感覺雖然很俗,但俗得正好,比後來大陸拍的《三國》電視劇裡著意編排的歌舞更加合理而自然。曹操不就是一個能大俗又能大雅的率性灑脫之人嗎?

再如漫畫,我提了2003年VIVA的四格漫畫《孟德新書》,前一則,曹操剛打贏袁紹,志得意滿,看著河北人民戶口美女名籍大起好色之心;緊接著下一則,班師途中,路見死人骨,曹操又發了悲憫,由梟雄變為詩人,作出了著名的〈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羣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些編劇、演員和漫畫作者,是如何理解曹操這個人,如何想像當時情景的?他們作出來的成品,還有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如果你來寫,你又要怎麼編?這是我帶給同學的問題。可惜我問了以後,同學沒有作答,不過這本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想出來的問題。

接著我再帶同學讀曹操另一首詩作〈苦寒行〉,以及他晚年回應勸進與質疑的名文〈讓縣自明本志令〉,這些也是以前我上課上過的,如今再講,少不得也就要對比一下時事了:曹操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不論你是想把我拱到火爐上烤,還是想用什麼大義來要我放權,都免談,我自有我一番大局觀。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寫出了「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句千古名言,跩到極點,卻又是牢牢站在現實政治立場上的大實話;你愛罵就罵,不服來戰。相對於各種四平八穩、廢話連篇的官腔,曹操的宣言無疑是暢快的;近年我們也看到,世界上強人政治正在抬頭,直接展示力量的演講,越來越得到追捧。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必須真的這麼強,放出來的話才有份量。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過去那麼多人厭惡曹操,因為我們就是想要能用廢話、官腔來混過關、擠兌人或者弄到好處。

〈讓縣自明本志令〉
〈讓縣自明本志令〉(胡又天提供)

但曹操真的不愛虛名嗎?那倒也不盡然。他說「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但如果虛名能帶來實利,那當然也就是多多益善。 (相關報導: 「檢察官不容有害群之馬」邱太三公開信籲自清自律 更多文章

比起一般的漫畫、影劇研究者,我又多找了一點材料,就是史學界的研究。我最近讀了兩漢宗教史、思想文化史研究者姜生教授的大作《漢鬼考》,大開眼界,他從漢墓畫像磚與各類雕塑、文獻的研究,為我們還原了那往往被後世斥為迷信的、盛行讖緯之學的漢朝百姓與士人的精神世界。書中有提到他稍早的一篇論文:〈曹操與原始道教〉,我當然也找來拜讀了,這便用到了這次的講座上--過去的研究者、創作者很少注意到曹操與道教的關係,現在我們注意到了,以後我們再來寫三國戲,是不是又可以比前人寫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