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從社運界借將的文傳會副主委楊偉中,生前曾跟我聊到他最崇仰的左翼領袖是托洛斯基(Leon Trotsky),也認為國民黨內最缺乏理想型的托派。自認國民黨內托派的楊偉中,談到朱立倫能否攻上總統大位時,他直言:「一旦朱立倫要出來競逐大位,『做好做滿』就會再度成為笑柄。」
朱立倫說的「做好做滿」之語爆紅,迄今仍衍生出「X好X滿」等諸多流行語,大家早已忘記了原創者是誰。最近朱立倫在刪Q之戰驚險過關,立刻出來割稻尾,但當公投、補選、罷免三連敗時,他突然神隱,並由黨發言人形容這些是「過去的框架與任務」,又成為新的笑話梗。
古人一諾千金,如今「扛責」已成空話
被罵到體無完膚後,朱立倫又說「我一定一肩扛起」,說得如此輕鬆愜意、雲淡風輕,卻毫無實際行動。不禁讓人聯想到藝人王力宏也說要對家庭「扛起責任」;還有去(2021)年最大政治囈語——衛福部長陳時中因「3+11」決策沒有會議紀錄,卻拍胸保證說「我負責」。這些,都成了近期台灣社會令人搖頭的「黑色幽默」。

所謂的「責任」(Responsibility)這個字,它最早起源於宗教,指的是人神間的相互呼應,因而兼具了內在的「良知」和外在的「擔當」這兩種意義,乃是一種「言行並存」(Speech-Act)的字:首先,他已承認該事是因為他的犯錯所致;其次,他願意離開他犯錯的這個權力位置。但現在那種「言行並存」的意義早已分離,雖仍是有印象的好聽空話,但已失去了它的實在性。
「我負責」這句話早已成了當代的一種口頭禪,更是當今各類出了紕漏的公眾人物最愛使用的語言。「願意負責」原來的強度極大,超過了「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錯」;但到了今天,它的強度已比這兩種態度還弱,而只是一種不痛不癢的空話,你要我負責,我就負責嘛,So What?
主帥敗選神隱,遇事推給「過去框架」
朱立倫從沉潛到復出,明顯想要複製蔡英文的崛起之路。首先是「積小勝謀大位」的崛起路徑:蔡英文剛接掌民進黨主席,以政黨素人之姿,黨內孤立無援、聲勢低迷,首戰雲林立委補選獲得壓倒性勝利,累積小勝轉換為黨內威望,逐步登頂大位。反觀朱立倫,從接連的刪Q、公投、補選、罷昶等小戰役,除刪Q僥倖獲勝外,之後都鎩羽而歸,尤其在敗選之夜神隱,有失主帥風範。
第二,回鍋接掌黨魁,後攻取大位:朱立倫不在2020參加黨主席補選,出力把殘破的國民黨拉起來,反而是在2021年才回鍋黨魁,此時復出,當然是著眼於有縣市長提名權。大多評論是指朱立倫「太多政治算計」,但其實也是想「複製蔡英文的路徑」,蔡英文再掌黨機器後贏得地方選舉,並在2016年問鼎大位。

第三,從小額捐款、青年世代等改造策略,也都有蔡英文帶領民進黨從谷底攀升的影子:朱立倫絕頂聰明,也恃才傲物,大膽起用青年世代,放手做最後一搏,原有再起之勢,卻以「下駟對上駟」為由,避上政見會;補選落敗又說推說是「過去的框架與任務」,遇事畏縮不敢承擔,這樣如何服眾,成為「藍營桶箍」?又如何應付民進黨群起圍剿的「割喉戰」?
政治精算大師,卻錯估了「誠信」價值
回首過往,朱立倫一連串錯誤的政治決斷。2014年接任黨主席後,不顧幕僚反對,堅持不參選總統,造成後來「換柱」事件。朱立倫競選新北市長連任採取「冷戰術」,結果跟水牛伯游錫堃比拚時,還差點翻船。如今,又把原本贏面棋局玩成了輸局;輸了之後,還避不見面,留下「一肩扛起」的空話。

朱立倫照抄蔡英文的崛起公式,卻淪為「邯鄲學步」,盲目效仿以致於丟失了自己原本的長處。朱立倫敬仰的政壇前輩許信良就曾直言,朱立倫作為政治人物的根本問題是「不誠」;許引述《中庸》所云:「不誠無物。」不真誠,就成就不了任何事。 (相關報導: 風評:標哥氣炸朱悲情柯P樂 | 更多文章 )
政治人物要有誠信、負責任,是面對人民最起碼的低標。若讓人民留下沒誠信、不負責的形象,要重新修補則是極其困難。這樣的政治領袖要謀取大位,有誰真敢託付給你?這樣的朱立倫,當然終究也複製不了蔡英文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