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象牙禁令能拯救大象嗎?

(BBC中文網)

劉鳳海是通過象牙買賣起家致富。在中國北方城市哈爾濱,他的工廠裏曾經有25個手藝人專職從事象牙加工。

他會收購罕有的象牙,然後將它變成掛飾、紙鎮或者雕像,這些東西曾經填滿他商鋪裏的一個個貨架。除此之外,還有那些做工極盡精緻的全象牙,驕傲地屹立在那裏,向人們展示。

在市場最火的時候,有一些能夠賣到數萬美元。

現在,令全世界自然保護主義者們欣喜的是,中國將要結束這一門利潤豐厚卻殘暴血腥的生意。

但你可以想像,劉先生一點都不感到高興。「我覺得很傷心,」48歲的他說,「我一點都不開心。這一門傳統工藝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現在它要死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了。」

「我覺得自己是個罪人,」他說,「幾百年之後,我們會被看作是千古罪人。」

Liu Fenghai speaks to the BBC as he holds a carved ivory item
劉鳳海為中國象牙貿易的終結感到悲哀

雖然象牙雕刻的確在中國存在了很多個世紀,但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它只是其中一種獨特小眾的藝術形式,而中國在全球的象牙貿易裏也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在整個19和20世紀,大規模獵殺大象的行為先後是歐洲殖民者和北美創業者的作為。

西方對於象牙飾品、珠寶、鋼琴鍵以及桌球等物品的需求,令非洲象的數量從1800年的超過2000萬頭減少到1960年的200萬。

之後又有了日本戰後經濟起飛的到來,獵殺大象的行為在整個1970至80年代大行其道,到這個時候,大象已經瀕臨滅絶的邊緣。

直至1989年世界禁止跨國象牙貿易,才讓這個物種迎來短暫的喘息機會。

不過,全球經濟格局又一次經歷重大轉變,中國崛起成為重大的經濟力量,從而預示著更多的不幸。

財富的暴漲伴隨共產黨獨特的腐敗與小團體資本主義,令象牙成為保值的完美途徑,它既可以是浮華的成功象徵,也可以是低調的送禮之選。

一種藝術工藝於是變成了產業,然後在短短幾年間,中國佔據 全球象牙需求的70%

時至今日,偷獵盛行的結果是大象再一次面臨全面滅絶,一些推測顯示,非洲現在 剩下不到50萬隻大象

或許在十年內便不會再有野生大象。

如果劉先生認為,令一種古老的藝術消失是罪過,那麼大量劣質象牙製品——很多時候是機器雕刻——佔據當下中國銷售市場進而令一種古老的物種滅絶,又該是多大的罪?

儘管一點都不算早,但中國政府已經決定,它要站在歷史的哪一邊。

轉折

本周,在周五工作時間結束之際,中國有近一半曾經受政府許可的象牙工廠和商店將會永久關閉。

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UN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CITES)的團隊將會親自見證這些地方的結業。

至今年年底,中國剩餘的合法象牙貿易也將會全部結束——共計34家工廠和138家商店。

這是一個具有深刻象徵意義的時刻,用其中一個最有名和有力的倡導者——英國威廉王子——的話來說,是一個「轉折點」。他公開讚揚中國政府的決定是「一項重要的舉措」。 (相關報導: 為什麼越來越多非洲象「天生沒象牙」?人類物慾與大量屠殺的悲慘「天擇」 更多文章

或許,具有反諷意味的是,由於王子的祖先曾經大力發展這項貿易,目前皇家珍藏的物品當中仍有超過1000件象牙製品。

This picture taken on 27 February 2013 shows a pedestrian walking past a shop window displaying a carved ivory tusk in Hong Kong
中國的行動可能會迫使其他允許象牙貿易的市場(比如香港)採取措施
A picture taken on 23 February 2012 shows elephants which have been killed by poachers at Bouba Ndjida National Park in northern Cameroon, near the border with Chad
研究估計,偷獵行為使非洲象的數量減少至不足50萬
Elephants crossing the Luangwa River, Zambia. Photo filed 26 May 2015.
倡議者表示,中國的行動可能對大象保護而言是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