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打炒房,房地合一稅2.0在3月11草案通過,囤房稅則暫緩實施,各方看法不同,囤房稅甚至成為政治角力的主角之一,究竟,囤房稅就能真正實現居住正義?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認為,施行囤房稅的困境就是,打不到、打不準、打不痛。打不到是地方政府不執行、打不準是多屋族定義困難、打不痛是稅基偏低。囤房稅一直都是政治議題,不過從地方的肉桶政治到中央的肉靶政治,各政黨看見肉靶,猛打就對了。
笨蛋!問題在稅基!囤房稅是房屋稅針對非自住房屋的稅率加碼。但囤房稅最大的問題是稅基太低。
稅基就是房屋造價,官方叫「房屋標準單價」。2015年以前縣市政府沿用30多年沒變的標準單價,所以即使民間房屋造價早就每坪8萬、10萬起跳,但官方認定基準還是3、5萬的水平,再加上沒有全面啟用「路段調整率」,因此房屋評定現值極低,而如果稅基低,只調稅率就根本無感。
雖然部分縣市2015那次調過,但限定於2015年七月之後取得使用執照的房屋,也就是目前全台頂多只有53萬戶的稅基是適用新標準,不到市場的10%,其他老屋的稅基仍然很低,因此單方面只用囤房稅稅率壓抑多屋族,效果相當有限。
囤房稅是要懲罰好學生?
更重要的是,當初對於囤房稅執行最徹底的是台北市,無論標準單價的調幅,以及其後固定對於路段率的檢討,以及囤房稅最高稅率的規定對台北房市都有直接影響。相較之下,有些縣市標準單價不是沒有調過,就是還有折衷暫緩的調整,而囤房稅稅率更在地方權責之下,父母官輕輕放過,頗有一國多制之譏。
因此中央即便調高稅率,遇到地方不執行,最後也是成效有限。更嚴重的是積極執行的台北市,現在如果還加碼,會讓原本供需失衡的市場更艱辛,租賃成本再往上疊,最後不但沒打到囤房客,還先讓租屋客荷包失血,甚至破壞目前內政部努力的租屋市場透明化,得失之間要審慎權衡。
黃舒衛小檔案學歷: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
現職: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
經歷:國泰世華銀行、聯邦銀行不動產管理部及信託部、東亞建築經理公司市場分析師永慶房產集團研展中心經理
責任編輯/林喬慧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相關報導: 房地合一2.0》說好的打炒房?全台空屋86萬間 政院仍壓下囤房稅 | 更多文章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