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已經不是新玩意,也並非現在才產生。假新聞在新聞傳播學界不斷被探討,只是在目前的科技傳播生態中,成為更棘手的問題。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也指出假新聞會危害民主,而假新聞在美國總統選舉後更是熱門話題,原因在於對兩方陣營的造假新聞不斷,以及川普上台後,數度指控自由派媒體(如CNN、紐約時報)造假。
在傳播學界,新聞的信、效度與偏誤(bias)不斷被討論,在網路興起後,資訊的素養也成為學者關心的重點。但是造假不只是新時代的問題,同樣適用在舊媒體上,現在的政治人物一樣開空頭支票,公然說謊。只是在新媒體上,這些謊言更加快速地被散布出去。
因此,什麼是假新聞呢?何謂真?又何謂假?全世界都在尋找一個定義,從國外內的媒體報導、Facebook與Google攜手應戰以及政府提出對於假新聞的因應措施,可以發現大眾對於假新聞的重視程度。因此,我們必須回頭先界定假新聞到底是什麼?
假新聞的定義
政治大學教授蘇蘅提出假新聞的三種型態,她認為第一種是純屬虛構的消息,第二種是品質不好的真新聞,第三則是假扮新聞的廣告。美國新聞人 Eric Weinstein將假新聞分為四類,分別是:Narrative driven(論述導向的)、Algorithmic(演算的)、Institutional(機構的),與 Factually false(事實性錯誤)。由上述所看,可以發現大眾對於假新聞的定義還是眾說紛紜。
美國梅里馬克大學傳播學院的助理教授梅莉莎.辛達(Melissa Zimdars)在其研究中則指出較清楚的假新聞定義,「即新聞來源為完全造假的資訊、散布錯誤的內容或扭曲其他報導的內容。」
衛報也指出,最純粹的假新聞定義就是「完全捏造事實,且試圖偽裝成真實新聞並吸引大眾注意,最後賺取廣告效益。」然而,有時假新聞的定義也會擴及一些賺取點閱率的網站,這些像是內容農場的網站會以聳動的標題吸引人們注意力,但標題跟內容可能關係不大,並未反映事實,或是存在一些謬誤。然而,他們認為在網路媒體為追求點閱率的情況下,資訊可能都不完全正確,就像BuzzFeed所說的:「不是造假,但也並非完全正確的資訊」。
英國媒體素養學者David Buckingham也有同樣的觀察,他把假新聞定義為「造假、意圖誤導或欺騙他人的新聞」。他說新聞會假裝成真的新聞,後續也可能會被主流媒體轉發,然而Backingham也提出一個區別,他認為嘲諷式的新聞並不能算是假新聞。由上述討論可以發現,「假新聞」有幾個特徵:「造假」、「試圖假裝為真」、「影響輿論方向」、「吸引大眾注意」以及「賺取廣告收益」。
(相關報導:
風評:退將、媒體、共諜一鍋煮 蔡英文怕什麼?
|
更多文章
)
而讓世界引起假新聞關注的大功臣—川普,蘇蘅在文章中提到,她認為川普不斷提到的「假新聞」是有政治意圖且希望操控民意。Buckingham也認為假新聞與政治和經濟利益有關,可能為了政治宣傳或是經濟利益導向,假新聞的運作方式是「標題殺人法」,也就是任何增加點閱率的方式,讓製作假新聞的業者可以透過大量的點閱率賺取廣告收益,因此,Buckingham認為假新聞必須被放在網路的政治經濟體系下去理解。
後真相時代,辨別真偽不易
在這個後真相的時代,我們到底該怎麼辨別真偽?後真相(post-truth)是牛津字典2016年選出的年度代表詞,意思為訴諸情感與信仰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
坊間已有許多辨識假新聞的方式,然而,荒謬的案例還是層出不窮,像是知名嘲諷新聞網站「洋蔥報」(The Onion)曾以諷刺的方式,報導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被票選為2012洋蔥報最性感人物,卻被人民日報轉載報導。甚至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披薩門事件(Pizzagate)抹黑希拉蕊柯林頓。
梅莉莎.辛達(Melissa Zimdars)也曾整理了一份名單,列出許多新聞網站,並在每個新聞網站後面標出其內容含有「假新聞」、「不可靠」等標籤。
而「B.S. Detector」則是民間自主開發的外掛程式,將新聞分為假新聞、諷刺文等類型,只要在臉書分享爭議新聞,「B.S. Detector」就會跳出警告標示。這與台灣的「新聞小幫手」雷同,同樣也是可以外掛在Google上,若是該新聞已經由其他網友檢舉,也會跳出警告標示。Facebook跟Google兩大科技巨擘也宣布將進行事實查核機制。
然而,無論民間與學者不斷努力教導人們如何進行事實查核,並列出查核的指標,假新聞卻沒有因此消失。傳統方式已難以適用於網路新聞,例如評估新聞信效度;就算老師很有耐心去教導學生怎麼辨識假新聞,但是大家有那麼多時間一一去查核每一條新聞的正確性嗎?
那媒體素養會是個解方嗎?
當政府在假新聞議題上遭遇言論自由的底線時,台灣甚至還有立委提出反滲透法與保防法來應對假新聞,引起軒然大波。根據Backingham的觀察,他認為規管者傾向視媒體素養為解決之道,他引用史丹佛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年輕人無法分辨新聞的真實性,因此需要網路素養(internet literacy),也有團體在教導孩童對網路資訊保持批判性,然而,他認為網路素養不應該只侷限在年輕人。他也提出一個看法,過去幾十年英國也在提倡媒體素養,但問題還是存在,甚至會導致大家認為媒體素養就是萬靈藥,似乎暴力、藥品、性別、種族等的問題都可以透過媒體素養來解決。Backingham更進一步舉例,媒體並非造成社會暴力的唯一原因,暴力事件不會因為不去看電影不看電視就減少。
總統指責假新聞成為流行?蒲隆地總統恩庫倫齊札為鞏固政權,也指責揭露政府醜聞的報導全是「假新聞」。(AP)
假新聞與上述的概念類似,同樣只是問題的癥兆,人們會去相信假新聞的原因很複雜,不能只是一味批評相信假新聞的群眾。回到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這些人會相信假新聞?人們願意相信某件事與其情感面、需求面有關係。如同王宏恩以行為科學來分析誰會相信假新聞,他指出人們傾向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因此,他鼓勵大家突破同溫層。
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打擊假新聞根本無法一步到位。假新聞背後隱含的不只是欺騙,而是政治與經濟力量的影響,因此,Backingham認為,「我們要對抗的不只是假新聞,還有在背後支撐假新聞的商業力量與政治力量。」
我們的政府無法對網路新聞進行嚴格規管,而假新聞正是在網路發酵擴散。現今的媒體做為第四權,卻沒有善盡提供正確訊息給公民與保護民主制度的責任。那媒體素養就能解決假新聞的問題嗎?Backingham認為這個做法只是讓政府把責任分散到每個人身上,因此,他認為媒體素養是一種個人主義式(individualistic)的解決方式,甚至是政府卸責的表現。
Backingham不否認媒體素養的重要,也認為是解方之一,但他強調必須進行「批判的媒體素養」(critical media education),還要配合公民團體與新聞媒體共同進行「媒體改革」。Beckett也認為現在的記者,在使用資料時必須變得更加批判且小心,並且要更加開放透明。
當人們處在難以分辨真偽的世代,我們認為必須先釐清假新聞到底是什麼?俗話說的好,先搞清楚敵人是誰再上戰場。打擊假新聞不只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更是媒體、公民都應該共同參與的。新聞媒體進行媒體改革,新聞從業者必須善盡查證責任,更應該在混亂的狀況下,捍衛真實的言論;而政府除了擔任領頭羊,也必須讓更多資料公開透明化,以利民眾與媒體查證;全民則須學習批判的媒體素養,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反思並做出行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