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寶貴公民課 林千圃盼勿淪政治惡鬥工具

罷韓成功見證了韓流的崛起與隕落,高雄市民不僅寫下歷史新頁,也給台灣民主政治上了一堂寶貴的公民課,體現民主制度與選舉的本質,學者林千圃盼這堂課能帶來良性循環,促進以民為主的民主制度更趨成熟,勿讓罷免淪為政治惡鬥工具。(圖/徐炳文攝)

罷韓成功見證了韓流的崛起與隕落,高雄市民不僅寫下歷史新頁,也給台灣民主政治上了一堂寶貴的公民課,體現民主制度與選舉的本質,學者林千圃盼這堂課能帶來良性循環,促進以民為主的民主制度更趨成熟,勿讓罷免淪為政治惡鬥工具。

林千圃表示,2018年11月韓國瑜當選市長,他承諾市民將對外招商引資,對內進行經濟建設。充滿活力的願景描繪,對於20年來困苦於人口老化、經濟蕭條的高雄人而言,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因而引發了近於狂熱的高昂情緒。

林千圃說,2019年2月網路上隱約出現慫恿韓參選總統的聲音,他強烈表達反對韓參選總統。他指出,韓作為市長的正當性既然來自與市民們的約定,若上任不足一年即選舉總統,不僅政績不足,也等同於背棄高雄市民的信任,進而失去作為市長的正當性。

後來,韓不僅參選總統並落選,任內作為罄竹難書,架空議會諮詢程序、發表欺騙與歧視性言論,起初所承諾的招商與建設皆不見起色。終於引發民眾與在野黨發動罷免。

2020年6月6日,高雄市民以93萬票罷韓,成為臺灣政治史上第一個被成功罷免的市長。也相當諷刺韓國瑜曾於北大政管學院研究地方選罷制度,並親身實踐罷免過程的優秀學者。雖然目前仍有爭執,認為這樣的高票涉及政治操作,民主監督的理念已被稀釋。鑑於辨別何者成分較高相當困難,但林千圃限縮範圍,僅評論民主監督的部分。

罷韓四君子在總部開票過57萬門檻後, 鞠躬感謝市民的支持,並迎接高雄後韓新時代來臨。(圖/徐炳文攝)
罷韓四君子在總部開票過57萬門檻後, 鞠躬感謝市民的支持,並迎接高雄後韓新時代來臨。(圖/徐炳文攝)

林千圃指出,選舉本質上是一個候選人尋求與公民形成社會契約的過程。候選人透過展現能力和承諾邀請公民與其締約,勝選者依約接受公民授權,取得一定期間的資源分配權。然而,慘痛的歷史經驗顯示,善於表演的政治人物們在取得授權後,不總是具有名符其實的能力,也不總是會遵循其承諾治理政事。此非百姓之福,我們應如何防止這些政客「違約」?

他說,首先要確立制度中存在獨立、多元且公開透明的資訊來源。趨於真實的資訊是辨識違約者的前提。再來,必須建立懲罰違約者的制度。憲法學所謂「主權在民原則」,便強調公民實為政治權力的根源。政治人物違反選舉時與公民約定,公權力自應受到剝奪。這次高雄市民「罷免權」的行使,便是令違約者負責的制度安排。

林千圃強調,今日韓遭到市民罷免。這個選擇是否正確?高雄會被引向何方?他且不做評論。值得肯定的是,此次罷免案將為臺灣的政治文化樹立典範。這個典範能為未來帶來兩個正面的效果,值得省思。

效果一是臺灣的政治人物在知道自己可能受到罷免後,胡亂承諾、怠於施政的風氣會受到節制。候選人是理性的,而「合理回應誘因」是理性人的行為準則。一旦受到罷免的可能性存在,候選人在選舉後持續回應民眾心意的機會便會上升。 (相關報導: 最後一支穿雲箭!韓國瑜邀市民11日道別:以感謝取代仇恨 更多文章

他說,再者臺灣公民在成功罷免過政治人物後,將瞭解自己原來並非被動的被統治者,而是在選前、選後皆有能力監督公僕的主人。選後制衡政治人物的可能性存在,公民主動扮演監督者角色的意願便會上升,政治人物回應民眾心意的誘因又再次增加。兩個效果相輔相成,但願能造成良性循環,而非被轉化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林千圃:民主制度貴在制衡 應以民意為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