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佛洛伊德悲劇一生》從「我會改變世界」到「我無法呼吸」 這位溫柔巨人之死能改變美國社會嗎?

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為美國種族瘡疤再添一道傷痕(AP)

終年46歲的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在家鄉休士頓下葬。他上月在被捕時窒息身亡,記錄拘捕過程的影片震撼全球,引發大規模反種族歧視示威。

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葬禮9日在德州休士頓一個教堂舉行,他的棺木稍後將運至他母親下葬的墓園,長眠母親之畔。

Mourner in Houston, 9 June
Getty Images

當日的家族私人追悼會在可容納2000人的教堂舉行,鑒於新冠疫情,佛洛伊德的家人邀請了500名賓客,包括政治家、民權運動家和名人,座次安排將符合社交距離。

休士頓8日曾舉行公眾瞻仰儀式,數千民眾向佛洛伊德的棺木致意。此前,在他去世的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與出生地北卡羅來納州都舉行了追思會。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形容,佛洛伊德之死是「美國歷史的重要拐點之一」。

Mourners at George Floyd's coffin in Houston, 9 June
EPA

曾夢想改變世界的非裔青年

佛洛伊德1973年在北卡羅來納州出生,成長軌跡與許多在貧困與暴力中艱難成長的非裔美國人不無相似。

佛洛伊德年少時,父母分居,母親找了新男友,帶著孩子們定居德州休士頓的貧困社區。

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快報》採訪他的家人與兒時好友得知,在附近的街上看見被槍殺的屍體,或是聽說年輕女孩在小巷中被強姦,都是不足為奇的常事。

佛洛伊德一家由於需要養育五個孩子,生活比周邊鄰居們更為困苦,常以香蕉和美乃滋三明治果腹。不過,佛洛伊德的弟弟感懷,當年家中雖然不寬裕,但家人之間充滿愛意。

floyd
BBC

儘管生活中充滿暴力與貧困的掙扎,佛洛伊德的童年似乎帶著明亮的底色。

8歲時,他的理想是成為最高法院的法官。

他的小學老師近日公開了佛洛伊德當年的作文,他以童稚的字跡寫道:「當人們說,『法官閣下,他搶了銀行。』'我會說『坐下』,如果他沒搶,我會讓守衛釋放他。然後我會用錘子敲桌,全場每個人都會安靜下來。」

字裏行間流露著小佛洛伊德對公正與正義的追求。那時沒人能預料到,30多年後,他將以悲劇性的隕亡,激起全世界對公義的呼喚。

作為家中長子,佛洛伊德是家族的驕傲,他是兄弟姐妹間第一個從高中畢業、升讀大學的。在中學時期,他專注打橄欖球與籃球,從不在街頭惹事生非。

同學記得佛洛伊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會成為一個大人物,我會做與眾不同的事,我會改變世界的。」

當年的籃球隊教練形容他是個樂觀快樂的「平常人」。如今,緬懷他的親友稱身高1米93的他為「溫柔的巨人」。

走入歧途的溫柔巨人

在佛洛伊德身上,能看到許多出身貧苦的非裔美國人的影子,他們奮力通過教育與工作,脫離暴力與貧困的原生環境,但卻一再遭遇生活的痛擊。

佛洛伊德曾以成為職業運動員為目標,顯露有望躋身NBA的潛力。他還是個業餘嘻哈歌手,與當地知名的嘻哈音樂人結為好友,曾經登場客串演出。

然而,他在體育圈和音樂圈的朋友與前輩一個接一個因槍殺、毒品濫用、車禍、疾病等種種原因離世。

那個在大學球隊表現出色的「溫柔巨人」,因不明原因從佛羅里達州的大學輟學。他回到母親身邊分擔家計,同時在德州一所大學修讀社會學。 (相關報導: 各國反省種族歧視黑歷史》拆銅像!英國17世紀奴隸販雕像被推倒丟入河中 群眾跪地壓頸悼念佛洛伊德 更多文章

此前他心中一直繃緊的弦似乎突然斷了,以往堅守的信念也被拋棄。不知為何,佛洛伊德不再打球了,最終也沒能獲得大學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