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鴻觀點:起義和投誠:民國38年12月的前後

作者從影集《內線》劇情,分析兩岸軍事。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一個國家的政權更替有可能是和平的或者非和平的。 介於這2個極端的是2021年1月的例子。 200餘年以來,美國的國會大廈首次被一群支持川普(Donald J. Trump)前總統的人占領並且被破壞長達數個小時。 一系列的衝突導致5人死亡,超過140人受到輕重傷。 部分的美國政治人物把那一群暴力份子的言論和行為視為國內的恐怖主義(domestic terrorism)和叛亂(insurrection)。

1949年12月,兩岸中國(bicoastal China)在政治上正式分裂。 在那1個月,當時的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和總統先後搭乘專門的飛機抵達台北市的松山機場。

2021年10月,通過研究與判斷,我國的國防部長首次指出在2025年之後中國共產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具有全面橫渡台灣海峽的能力。 在同一個月初,中共解放軍的不同飛機種類、累計149架次穿越所謂的台灣海峽中線,引發美國的國務院關心與注意。 對此,我國的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太三坦言,這種騷擾程度已經達到「準戰爭」狀態。

空軍15日發布共機動態,2架空警500等28架共機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圖為共軍空警500同型機。(圖取自國防部網頁)
中共解放軍自10月1日起,連續4天派出共149架軍機擾台。示意圖。(圖取自國防部網頁)

邱國正的一席話使我馬上聯想到在1949年4月至6月的歷史畫面。 當時,解放軍的第二、三野戰軍以及中原、華東軍區部隊集結了大約100萬在長江以北準備要強行橫渡長江作戰。 如果成功的話,中華民國的首都就遲早淪陷。

2021年10月,筆者觀看了與當時我國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有密切關係的大陸電視影集《內線》(Under Cover/Insider)。 扮演毛的演員出現在第1集。 之後,毛多次被提到。

那個作品的焦點是放在兵荒馬亂的1948年至1949年間。 地點是臨江這個古城,其防衛的區域是從南京至九江一線。 到了第20集的第30分鐘,觀眾得知國民政府的國防部經營了長江這一條防線長達3.5個月,而解放軍卻只利用了3天時間強渡了長江東段。 之後,臨江城突然變成了一個戰略要地、重要隘口。 納悶的是,當時國民政府的空軍是否有執行重要的轟炸、掃射敵人的任務?〔1〕

可以說,打過長江去和粉碎所謂的台海中線的意義多多少少是雷同的。 台灣的部分三軍將領肯定已經在盤算未來幾年如何面對打著反對台灣獨立旗子和口號的解放軍的行動方向。

本文嘗試歸納一些《內線》的畫面、台詞和文字,加以分別地套在以下的3個概念:議題、現象和發展/階段性的變化。

從影集《內線》看台海議題

1.議題。 從《內線》,吾人可以對比一些與長江和台海有關的2個主要議題。 首先,當一個執政黨不再被軍隊信任、支援時,這個國家的政權就差不多要非和平地變天了。 就面對大陸的台灣軍隊種類,哪一個比較最不容易倒戈呢? 筆者認為第一個議題的答案應該是陸軍,因為他們無處可以再轉進。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據說有「核」,就能為國防加分 更多文章

先談海軍。 第1個例子。 於1898年1月下水的海圻(HaiQi)號是清朝向英國購買的一艘大型防護巡洋艦。 1911年4月,船長程璧光率領了一個含海圻艦的艦隊前往英國參加後者的皇室的一個加冕儀式。 之後,這個艦隊轉往另外的8個國家保護和慰問華僑。 不過,在這個環球航行的過程當中,一些在海圻艦工作和非工作的中國同盟會革命黨人先後冒著生命的危險策劃和運動450位左右的軍官和士兵向程請命,要求該艦加入國父的辛亥革命行列。 其結果是按照船長所設計的民主程式—如欲回國參加革命者,請到右舷,不贊成者左舷—100%的官兵加上一個貓選擇了易幟、換上5色旗和非帝制的道路。 1912年5月,海圻號安全地返回出發港口也就是中華民國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