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率全國之先引進在地米 實際支持新竹米農

清大學生團隊推動在地米推廣計畫,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小農,也打造更優質的校園飲食環境。(圖/方詠騰攝)

國立清華大學學生首開全國大學校園之先,從20日起引進新竹在地小農生產稻米,把當期品質最好、健康無毒的新米,直送校內學生餐廳,除以實際行動支持在地小農,也打造更優質的校園飲食環境。

為讓校內師生認識這些友善店家,清大「風雲在地健康米」學生團隊特別製作了烙印Locavore質樸木牌,由清大總務長呂平江和「綠色城鄉生活新體驗」計畫主持人史欽泰院長為6間合作餐廳掛牌,包括風雲樓自助餐、益蘭素食、漢城、越好食堂、倆小食、也果蔬食,宣告活動起跑。

課堂到學餐,行動實踐由知到行

「風雲在地健康米」學生團隊成員主要來自清大厚德書院和載物書院學生,平日從自行煮食生活教育中,逐漸養成對食物文化的認識及對農業環境議題的關切。他們知道要有健康的食物,需要有健康的農業和土地,必須支持優質在地小農。

學生團隊認為,國內尚無令人信賴的機制可對校園餐廳內提供的食材把關,各式連鎖經營模式與超商賣場形式,也阻斷絕學生對食材來源認識與在地食農文化的連接。以清華校園為例,校內餐廳每天必須提供超過8千人以上的飲食,此次行動將是實踐食農教育的第一步。

總務長呂平江表示,清華校園餐廳風雲樓一年半前由總務處收回自營,以減低店家場地租金方式,讓業者將成本多用在食材改善。如今有學生團隊起而力行,學校理當支持。校方很高興藉此機會讓全校師生瞭解食材的產地來源,吃得更安心、美味。未來希望能號召更多餐廳櫃位及清華師生共襄盛舉,一起用行動支持新竹在地小農。

清大「綠色城鄉生活新體驗」計畫主持人史欽泰與清華大學總務長呂平江親自試吃新竹在地小農生產稻米。(圖/方詠騰攝)
清大「綠色城鄉生活新體驗」計畫主持人史欽泰與清華大學總務長呂平江親自試吃新竹在地小農生產稻米。(圖/方詠騰攝)

支持此項計畫的史欽泰院長表示,清大人和園區、工研院等許多從外地來到新竹工作的人一樣,多工作在新竹、學習在新竹,卻沒有生活在新竹,不了解新竹的人文、歷史、鄉野和環境。此次學生團隊主動拜訪在地小農,是清大人走出舒適圈、與在地連結的重要行動,期待清華師生透過這項飲食改善計畫,更廣更深地與本地連結。

校園、農友、店家三方攜手把關飲食健康

產地直送清華校園的食米來自新竹市香山劉世鑑農友生產的台南11號稻米,以及新竹縣新豐劉政育農友生產的桃園三號香米。這些直送稻米皆通過農藥檢驗「零檢出」認證。清大學生團隊也直接拜訪生產農田,了解農友的生產情況,透過親身參與,為清華校園師生的飲食環境把關。

清大學生團隊也安排試吃活動,讓師生實際體驗在地健康米跟餐廳以往習慣用米的差別。6間合作店家之一的「也果蔬食」店長Wilson表示,這次由在地農友直送的稻米,的確比以前用米來得好吃,且保證健康無毒。他很高興透過這項合作計畫,讓全校師生享有美味而健康的飲食環境。 (相關報導: 清大高材生捨高薪,花10年準備創業卻立刻被Google打敗!他用這招重新振作拿下50%市場 更多文章

風雲在地米、集點換健康

為了實踐食農教育,擴展校園師生的在地連結,主辦團隊還將於3月26日(周日)下午2點辦理插秧體驗活動,邀請清大師生到香山劉世鑑農友的稻田插秧,種下自己要吃的米,重拾與土地的親近,了解台灣農業的問題與在地小農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