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在許多內政議題上互不相讓,激烈廝殺。但對中國議題的態度卻逐漸趨同。
本周,美國參議員外交委員會通過《南海與東海制裁法案》(South China Sea and East China Sea Sanctions Act),再次劍指中國,但成效如何引發討論。
華府智庫「全球台灣中心」(GTI)資深研究員張倚維向BBC中文分析稱,美國和其他盟國在南海等等頻繁的航行自由過境,並未打擊到北京在印太區域的擴張主義戰略。她解釋,以過往美國以前對包括香港或新疆人權侵犯的制裁,沒有改變中國在相關區域的行為:「事實上,北京沒有被該區域更顯著的國際軍事力量展示被嚇阻。」
該提案在外交委員會通過後,尚需經過參眾兩院和總統簽署後才能成為法律。
目前為止,北京尚未對此事作出官方回應,但早前曾指該議案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凖則。

新制裁法案
在美中對峙的情勢下,南海一直是美國亞洲戰略的重點區域。
由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 又稱盧比歐)與民主黨籍參議員卡定(Ben Cardin)共同提出的跨黨派法案,要求美國總統在法案生效60天後,制裁涉入南海、東海填海造島或危害區域和平穩定的中國人士。
法案提及,參與中國在該區域填海造礁、移動通信服務基站建設、電力或民用基礎設施建設等基建項目,或持續提供協助的任何中國個人,都在制裁範圍內。「任何參與北京侵略性地(aggressively)推動其在南海和東海的海洋和領土主張的中國個人和實體,將被制裁。」
法案對制裁措施進行了具體描述,要求美國總統在法案生效60天後,制裁涉入南海、東海填海造島或危害區域和平穩定的中國人士,並授權總統動用包括凍結在美資產、拒絶入境及撤銷現有簽證制裁。
內政方面,該法案明定禁止美國政府出版任何將南海和東海稱為中國的一部分的文件,並禁止為在這些海域的某些投資提供便利等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覆蓋範圍也包括東海,因此有分析認為,爭議不斷的尖閣列島(又稱釣魚台)格外引人矚目。

美國在南海失去優勢?
雖然,美國在歐巴馬(Barack Obama )執政後期,便開始實施「回到亞洲」戰略,劍指中國。之後,川普及拜登政府持續對中國採取強硬戰略,但在這一時期中國在南海區域的軍事擴張持續,沒有停止的跡象。
因此,雖然該法案被認為通過的機會頗大,但成效如何,外界仍有疑問。許多評論認為,美國在南海與中國的競逐,已經落後。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陳亮智向BBC中文分析,過去川普時代也有相關行政命令,認為應該制裁協助、承包在南海為中國進行填海造陸工程的中國企業。即便日後這項類似的法案通過,對於遏止中國的南海戰略,成效幾何仍有疑問。
「我認為美國在南海早已失去戰略優勢。」陳亮智認為,台灣比起永暑礁、渚碧礁等島礁更為重要,更值得美國關注。
北京去年便在南海島礁啟用綜合研究中心,包含永暑站、渚碧站都成為島礁綜合研究中心美濟園區的兩個分站,「目的是實現熱帶海洋環境的深遠海生態、地質、環境等觀測及實驗能力。」
張倚維判斷,即使該法案可能通過,也不太可能讓北京付出太多代價,停止其在美方所稱的侵略性行為。「但此法案通過該會繼續激化美中兩國在印太區域緊張關係。」

中國反應
該法案在美參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後,北京尚未作出正式回應。但是,官媒《環球時報》等猛烈抨擊該法案。中國學者普遍認為,目前中美關係正在趨緩,因此美國「對中鷹派」參議員舉動是興風作浪也無助於事。
北京的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向《環時》稱,該提案通過之際,「正值中美激烈對抗出現緩和跡象的時候。中美對抗趨緩,這讓美國國內的反華勢力非常不滿,他們認為這是拜登政府的妥協,於是加強了各種反華行動的步伐。」
中國社科院東南亞研究中心許利平則指出,可以觀察到一些國家,正希望與美國合作在南海上與中國抗衡。「也許少數國家在與中國談判時可能想利用美國的干涉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但緩和南海的緊張局勢已經成為該地區的一個共識。」
他指出,儘管有外部干擾,但中國力推的」南海行為凖則「談判將順利推進。 (相關報導: 對抗氣候變遷是人權,捍衛未來生存權是義務!《無畏世代》紀錄全球青年氣候示威崛起 | 更多文章 )
許利平補充說,東協(ASEAN)下個月將舉行高峰會,因此「美國政客很可能是想利用這個時機進一步散佈『中國威脅論』,尋找新的方式來干涉區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