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咖啡館兒內真有不少「高音喇叭」,怕人聽不見?在中國十幾年了,還是很難理解,但為什麼卻有如魚得水的感覺?
有些地方,公眾場所要盡量避免喧嘩,人們也都照規矩行事。還有些地方,是中國。
我喜愛這個國家,她有許多值得喜愛的,但是,安靜不是其中之一。
世界各地有不少繁華熱鬧的大都市,人口數百萬、數千萬。但是,你要提高嗓門干擾了別人,可能會遭白眼兒:首爾、倫敦、東京……特別是東京。
中國沒有這樣的城市。
在中國,說哪家餐館兒非常棒,常用的形容詞不是「情調」、「高雅」這一類的,而是「熱鬧」。歸根結底,誰願意去那些不能帶孩子、不能開懷大笑、不能撒了啤酒、挑剔、枯燥的地方去吃飯?

考慮到我在北京已經生活了12年,你可能會說,有人在公共場所「發聲」,對我這樣一個「硬漢」記者、完全融入中國方式的人來說,應該不算一回事,但是中國總能給人驚奇。
我坐在附近一個咖啡館,感覺很都市達人:攝入的咖啡因剛剛好;手邊有報紙、其他閲讀材料;耳邊迴旋著貝克爾(Chet Baker)憂傷的小號聲,音量正合適;我無法不注意到,對面坐著一位聰明、漂亮的女性,正在和朋友說話。突然……
「喂!!!」有人把音量提到最高開始打電話,百分之百的京腔兒。聽過北京的哥怎麼給家裏人打電話嗎?就是那樣。「哪…..兒?不是吧?」

正好這時,咖啡館裏走進一位中國農民,舉著他剛才在街上兜售的假的和/或偷來的手表。他自帶一瓶茶水,根本無意在咖啡館兒買東西,一屁股坐在風景最好的臨窗位置。一旁是他的哥們兒,也無意消費,興衝衝地向賣表的演示手機上的新遊戲。
啪啪!丁丁!當當!這兩位開懷大笑、玩兒個不停。
前面說的打電話的那位對話剛開始升溫,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年輕人坐在我旁邊開始禱告,然後開讀她每天的新課、日記式的入門書。

附近又有人打起電話:「喂……!」
遊戲,爭吵,禱告,聊天,大笑,說話……「看那些星星,看星星怎麼發光呢……」
一個嬉皮範兒的中國小伙子打開筆記本電腦,揚聲器中傳出酷玩樂團(Coldplay)響亮的歌聲。他閉著眼睛,坐在椅子上搖頭晃腦、扭著身子跟著哼哼。
我環顧咖啡館兒,嘈雜中,除了我之外誰也沒反應,就好像這是完全正常的一樣。有人在聊天兒,有人在看書,有人在發短信,但是沒人抬眼注意身邊的活動。

另外一個我也見過這種現象的地方是紐約。有一次我出去吃飯,餐館兒是開放式廚房。那是早上的高峰時間,我本來凖備邊吃邊看當天的《紐約時報》,一位廚師開始嘟囔同事,氣氛越來越緊張,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然後,被騷擾的那位廚師反攻對方,用挺嚇人的口吻說,「是,你接著說啊,就你能!」這時,我開始考慮是不是能用炒菜的鏟子當防身武器。
接下來,在門口收款台的餐館老闆扯著嗓子高呼,「嗨,保利,你去樓下拿些xxx草莓來!」
連眨眼的人都…沒…有。

公共場所,音量放到多大才能是可接受的?不同的社會、城市、次文化如何找到各自的水平,個中還真有一些難以理喻的地方。
如果說是超大都市,本身噪音就很擾人,或許你必須放大嗓門才能超越?但是,中國農民在田裏幹活需要和什麼噪音競爭呢?
也許人太多,必須放大嗓門才能被聽到?但是,最近這些年,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沒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長大的,對話的只有父母。
再說我的咖啡館兒。酷玩先生收起了電腦,遊戲男孩兒也走了,只有第一個女人還在打電話,不過現在她聲音小了許多:她在哭。 (相關報導: 陸客不來又怎樣?2016旅台人數不減反增加,原來除了日韓港,這國家也開始愛台灣 | 更多文章 )
她的這通電話顯然比我預想的要更重要。我心想,「我也曾經這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