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已連續37年來,位居台灣人10大死亡原因第1名,和信治癌中心宣布,開始提供「健康醫學門診」(Lifestyle Medicine),希望協助病人落實健康的生活模式,降低健康危害因子。
研究文獻指出,美國從1975年至2006年大腸癌死亡率下降22%,其發生率下降50%歸因於生活型態改變,死亡率下降中有35%歸因於危險因子的去除,或生活形態改變。
因應運動是促進健康的重要項目,今天台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透過理論和實務運用,提供民眾運動、戒菸,健康飲食、體重控制等方式,以紓壓正念等為期六週的健康管理服務。
黃達夫表示,癌症防治的策略除了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外,更應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健康危險因子,像是戒菸、健康飲食、運動、節制飲酒及控制體重。戴遐齡說,這次台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與和信醫院合作,未來也將共同研究發展不同癌症的治療後特殊運動處方,希望藉此能有助於提升病人治療後生活品質進而降低死亡率。 (相關報導: 一滴尿就能驗15種癌症,準確度達90%!日本這項驚人新技術檢查費不到3千元 | 更多文章 )
根據統計指出,2007至2016年初診癌症病人中,就醫時仍有抽菸的病人比率為18%,BMI超過24的體重過重和肥胖者的比率更有45%。黃達夫認為,要逆轉台灣癌症年年居國人死因之首位的夢魘,一定要從改變生活型態,來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這也是為台灣癌症防治所開出最有經濟效益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