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部伊波拉病毒疫情仍在擴散,中國海關總署日前就此發佈防止伊波拉疫情傳入中國的公告。中國海關總署表示,將對近期從剛果民主共和國去中國的人員和物資實施特別衛生檢疫和消毒措施。
海關總署還提醒將前往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人員「增強防病意識」、旅行中或旅行後3周內出現相關症狀者立即就醫。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剛果民主共和國從去年8月開始的伊波拉疫情是「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該組織最新疫情通報顯示,過去一年感染病例超過3000,病死率超過67%。這一輪伊波拉疫情是2013-16年西非伊波拉病毒流行大爆發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當時有11300多人喪生。
伊波拉病毒病症狀
伊波拉病毒病是由伊波拉病毒引起的,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或其他體液,經皮膚、呼吸道或結膜感染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潛伏期2-21天,病死率50%至90%。
感染後的症狀包括發高燒,伴有乏力、頭痛、肌痛、咽痛等,並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等。發病第3天後會出現持續高熱,感染中毒症狀,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甚至會出現意識障礙、休克及多髒器衰竭。
伊波拉病毒傳染速度快,不但直接接觸到病毒攜帶者的少量體液會感染,在被污染的環境裏也很可能間接感染病毒。
在非洲部分社區,死於伊波拉病毒的患者的葬禮也屬於高危環境,因為參加葬禮的人如果接觸到死者屍體,就可能感染病毒。
伊波拉病毒流行最早出現在1976年,在現在的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兩個地方同時發生。自那以後,每年通常有不到5百例感染病例;1979-1994年期間沒有一起通報的感染病例。
WHO曾經表示,類似伊波拉之類的致命疫情爆發很可能變成這個時代的「新常態」。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難以滅絶?
防疫和治病的工作因該地區的衝突而變得更加複雜。在2019年1月至5月期間,剛果(金)發生了40多起針對衛生設施的襲擊。
另一個問題是對醫療工作者的不信任,約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亡發生在社區內。這意味著很多染病的人沒有得到醫治,有可能將疾病傳播給鄰居和親朋。
在人口密集和交通便利的樞紐地區,伊波拉病毒傳播更迅速。與剛果(金)接壤的盧安達加強了邊境檢疫,但沒有關閉邊境。烏干達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防範疫情傳入。

沒有治癒方法,但症狀可以緩解
WHO資料顯示,伊波拉病毒病目前沒有證實的根治方法,但症狀可以通過治療得以緩解。
疑似或確認患者可以送到特殊治療中心搶救。
- 如上圖所示,治療中心入口處有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工作人員對送來的患者做檢查,然後根據檢查結果被送往兩個不同的病房區,一個是可能性低的病房區,一個是可能性高的病房區。同時,血液等採集的樣本被送到實驗室化驗。
- 低概率病房接收有可能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的患者,他們跟確診的患者隔離,以免交叉感染。
- 高概率病房接收很可能感染這種病毒的患者,他們在那裏等候化驗和最後診斷結果。
- 伊波拉病房 ,這裏的患者已經被確證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病房有醫務人員提供護理和治療,緩解症狀比如輸液防止脫水等。
- 消毒區域又叫紅色區域,醫務人員從高危區域出來後在這裏用消毒液對衣服和儀器作消毒處理
- 更衣室:醫護人員在這裏兩人一組,相互幫對方穿戴和脫卸防護服裝;穿和脫各需大約15分鐘。
- 重症/確診患者入口處沒有臨牀檢查,確認是伊波拉患者的人從這裏直接進入伊波拉病房。
- 探視訪客區域有兩道柵欄,尚有體力走動的患者可以到那裏跟柵欄另一側的親友交談,但不能有肢體接觸,以免傳染。

探索根治之道
目前伊波拉病毒沒有根治的藥物,但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一直在進行。新藥、血液製品和免疫系統療法目前都在測試。
WHO消息顯示,現在有一項複方治療法正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展開臨牀實驗,以評估確定其有效性。
在預防方面,2015年有一款疫苗在幾內亞進行大範圍檢測,結果表明防疫效果極高。剛果民主共和國已經有13萬人接受了這款仍屬試驗性質的疫苗。
那個地區還有成千上萬名醫護工作人員也注射了這款疫苗。
同時,防疫和疫情控制的關鍵之一是與疫區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可能接觸過病毒攜帶者的人必須接受檢查、治療,而社區成員也應該知曉如何減少感染危險、如何防止傳播病毒。

防止和控制疫情
WHO 的建議包括: (相關報導: 43年奪走萬條人命的世紀瘟疫》實驗藥物效果顯著 伊波拉治療現曙光! | 更多文章 )
- 如果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染上了病毒,立刻求醫
- 經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觸過病人之後
- 接觸牲口和牲畜產品時戴手套
- 給病患治療時穿戴保護服裝,尤其是戴手套
- 確保死者安全埋葬,處理屍體的人必須穿戴保護服裝
在出現疫情的地區,包括集市、集體祈禱等在內的公眾活動應該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