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周,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建國70週年,即中共建政70週年紀念日,中國當局預計將舉行數十年來規模最龐大的慶祝活動。與此同時,北京也進入全面警戒狀態,嚴格的安保措施為近年罕見。
中國的國慶活動一般有「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閲兵」的傳統。在1999年和2009年,時任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和胡錦濤,分別舉行國慶閲兵。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破例於2015年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的名義舉行閲兵,並於2017年7月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再次閲兵。
按照計劃,北京將在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聲勢浩大的閲兵式和群眾遊行。當晚還有一場文藝演出和焰火表演,預計將有近30萬人參與。
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當局已在過去數周加強安保和維穩,包括要求市中心部分居民搬離。數輪的彩排也導致市區大規模封路,閲兵式沿線部分超市餐館歇業。
有哪些活動?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計劃,主要慶祝活動將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前領導人及外賓簇擁下,發表講話。
隨後將舉行閲兵活動。整場閲兵分為閲兵式和分列式,時長共80分鐘,共有59個方隊和聯合軍樂團參與,總規模約1.5萬人。出動各類飛機160餘架,裝備580台,將是中國近幾次閲兵規模最大的一次。
此外,中國領導人還將頒發國家勳章,並在傍晚舉行慶典和焰火表演。
所有的官方慶祝活動都經過精心設計,早在數月之前,北京部分大專院校的學生就已開始彩排。官方稱,有一萬名志願者參與慶典活動。

有哪些限制?
不過,即將到來的一系列慶祝活動都只對受到邀請的人開放,對於居住在市中心的人來說,「大慶」意味著更多的限制。
在過去幾次彩排和即將到來的慶典期間,北京市中心的多個區域被封鎖,區域內的飯店和超市都閉門歇業。彩排期間,貫穿北京東西的地鐵1號線多個站點被關閉。
在舉行閲兵的長安街沿線,高層建築的窗戶被要求貼上反光條或拉上窗簾。核心區域的住宅區被隔離封鎖,有專門的守衛負責站崗,當地居民需要使用身份證才能出入該地區。


為了保證空域安全,在兩周多的時間內,北京還禁止在市中心上空放風箏、無人機和市民養的鴿子。
中國當局還在北京市中心實行了無線電設備管制,諸如無線局域網室外基站、對講機和無線麥克風都被禁止使用。
或許是為了保證慶典時的陽光足夠耀眼,中國當局還責令北京及周邊的河北、天津一帶的部分煤電廠和建築工地停產。
從9月24日到10月3日,北京市中心將停止快遞派送,從其它省市寄往北京的快遞將受到嚴格檢查,「遙控地雷」、「炸彈鬧鐘」等玩具被嚴格禁止。 (相關報導: 顧爾德專欄:七十年來幾個特別的中國國慶 | 更多文章 )
乘坐火車和高鐵從其他城市到北京的旅客將面臨額外的多次安全檢查,進京車輛也在高速上受到嚴格盤查。

誰的慶典?
BBC 中文 記者 發自北京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北京街頭,紅底白字的標語幾乎不缺席任何可能被展示的地方。
和標語同時出現的,還有國旗和臨時安置的鮮花和盆栽。幾乎在北京市中心每一處大廈的大門旁,你都能看到隨風飄揚的紅旗。
這些都在時刻提醒著你,中國的國慶節,即中共建政70週年的日子,即將來臨。
中國將此次國慶視為「大慶」,按照中國傳統,這樣的大慶幾乎每十年才有一次。在最近的十年裏,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等領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這對仍處在與美國進行貿易戰的中共來說,無疑是一次鼓舞人心的重要機會。
#Fireworks spelled out “Long Live the People” and “70” at the 3rd joint rehearsal for the upcoming 7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arly Monday morning in Beijing. #70YearsOn (via People's Daily Weibo) pic.twitter.com/oQDl1dRsfL
— China News 中国新闻网 (@Echinanews) September 23, 2019在這樣的背景下,你或許不難理解當局為何實行嚴苛、甚至近乎偏執的戒備措施。
過去幾周,北京的核心地帶每逢周末都會舉行慶典彩排,核心區域被層層隔離,由專人負責看守。即使在小區裏,居民也被要求拉上窗簾。
大量帶著紅色袖章的志願者在小區巡邏,警覺地檢查著任何看起來來者不善的訪客。有一次我在門口和兩個外國人聊天,他們剛走,一個志願者就來問我:「那些外國人是誰?他們為什麼在這裏?」
頻繁的封路、安檢和彩排聲,讓本已對重大活動習以為常的北京市民也感到煩惱。尤其是在23日凌晨,煙花彩排幾乎持續了近一個小時,整個北京市中心都籠罩在轟鳴和震動當中。不少網友在社交平台抱怨,「你有你的國慶,但我也要上班」。
但這些聲音很快便淹沒在官方媒體一輪輪讚揚成就的宣傳攻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