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專文:看「對」問題 既有樂趣更有門道

本書的企圖,就是告訴讀者「看見問題」和「看對問題」的差異在哪?(圖片擷取自Youtube)

近年來,受惠於數位時代的發展,人們取得資訊的成本愈來愈低、享有的資訊也愈來愈豐沛。可惜的是,龐大且多元的資訊流,卻未必讓人們能快速看清許多事件的本質,有時反而得繞上一大圈遠路,才找到接觸它、理解它、解決它的正確途徑。這種情形,也觸發了我在經濟預測、總體經濟學、銀行實務等本職領域的研究工作以外,另擇時間撰寫本書的念頭。

有別於前幾本書,以全球或台灣總體經濟情勢或事件為主題,這回我嘗試以偏故事性與案例的筆法,深入淺出地探究許多你以為你知道,但其實沒弄懂的事。

就拿經濟預測來說,很多人聽到預測二字,腦中可能會浮現許多複雜的數理模型。確實,數理模型是做預測的重要工具之一,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BOE)更有一個近800條方程式,被視為趨近「完美」的總體經濟計量模型。但經濟預測是不是只能靠數理模型才做得出來?它有沒有更容易被發覺、更親民的方式?其實是有的。

有些還無法被量化,且發生在你我週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或許正在默默傳遞出景氣即將轉變的訊息。像是你可能聽過紅酒銷量持續上揚,可視為景氣回暖前兆;各大飯店下午茶餐廳爆滿且連菜藍族皆爭相投入股市,可當做股市有過熱之虞的訊號。

中國股市場整體市場風險偏好,已回升至2月底3月初海外疫情爆發前的水準。(AP)
有些還無法被量化,且發生在你我週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或許正在默默傳遞出景氣即將轉變的訊息。(AP)

還有沒有其他的案例呢?《訊號》(Signals)作者瑪姆葛倫(Pippa Malmgren)指出,2009年6月國際知名的《時尚》(Vogue)雜誌破天荒地以超級名模裸身姿態作為封面,即是釋放出服飾產業頓失發展方向的訊號。

按理來說,《時尚》是時裝風潮帶動者、品牌業者與設計師們亟欲獻上自家產品的平台,更是名媛貴婦追逐時尚的採購指南。這回卻讓封面女郎一絲不掛,著實詭異。這一切或可從2007年前後,豔麗花俏、用色大膽的幾何印花風格服飾,席捲英國街道談起。

雜誌封面藏了重大訊息?

當時,各服飾店櫥窗內必有這種以義大利Pucci品牌為首的亮麗產品,許多女性無論合宜與否,皆追逐這種原本為嬌小體型女性所設計的服裝。就時尚與美感而言,這種「流行」已達荒謬程度。但服裝設計師卻難以逃離這個趨勢,僅能不斷跟風地設計出「更新、更與眾不同」的Pucci風格服飾。

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國與孟加拉等新興市場提供大量且低廉的製造產能,使服飾生產者與過度依靠信貸便利環境的消費者均能獲得「物超所值」的效益;二是設計師們以推出「新穎設計」吸睛為己任,形成莫名的Pucci設計競賽;三是服飾企業積極擴大規模的產業樂觀氛圍凌駕一切,便任由生產「更多」的現象蔓延。這種種明顯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的現象,一步步吹出時尚泡沫。直到金融海嘯爆發,強迫眾人從泡沫中醒來。

澳大利亞時尚雜誌frankie(圖/澎湃新聞提供)
時尚雜誌的設計可能隱藏某種意涵。圖為時尚雜誌示意圖。(澎湃新聞提供)

照這樣推論下來,《時尚》以超級名模裸身作為封面,只怕不是要刻意展現「別出心裁」的設計意圖,反倒可能是編輯群在飽受金融泡沫榮景沖刷後,從潛意識透露出的茫然與不確定,也代表服飾產業從設計、製造到零售等整體商業模式,到了必須重新思考與改變的關鍵時刻。 (相關報導: 所以呢?有了社運又如何:《憤怒與希望》選摘(1) 更多文章

由此可知,不只嚴謹的經濟計量模型可預測景氣變化,在人類社會無處不藏有景氣訊號下,許多你我都可以發現的小事,亦可能透露出景氣轉變的重大訊號。也難怪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坦言,世間百態無法全然以數學法則解釋,因為「並非每一個有意義的東西,都可經由計算理解」(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