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模式」與「中國模式」的激烈碰撞 BBC專訪紀錄片《美國工廠》導演

戴頓過去的通用汽車工廠。(翻攝自BBC)

網飛公司(Netflix)近日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呈現中國福耀玻璃集團在美國設廠後面臨的重重困難。福耀201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戴頓僱傭了兩千名美國人,但中國僱主與美國工人間的蜜月期卻沒有持續很久,中美文化差異、資本與工會之間的矛盾就逐漸浮現。 影片揭示著中美製造業的優劣勢、資本與工會的角力以及自動化對製造業的衝擊。《美國工廠》也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夫人蜜雪兒參與發行的首部電影。

BBC中文專訪《美國工廠》導演萊切特(Julia Reichert) 和博格納爾(Steven Bognar),討論他們夫婦歷時三年在中美間拍片的感悟、與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的深入交流及針對影片的各種解讀。茱莉亞和史蒂文仍記得福耀宣佈將在俄亥俄州戴頓建廠的那天,城裡人們是如何雀躍歡呼的。

「也許生活可以像原來那樣好,也許我們又有一個像家庭一樣的社區了,」兩位導演向BBC回憶當時戴頓民眾的期待:「這將是城裡最好的工作。」

中國卡車工廠

福耀時薪只有14美元,不及通用汽車的一半

位於美國中西部的戴頓曾是製造業重鎮,但隨著美國製造業外移,它逐漸式微,成為典型的鐵鏽城市。自80年代起,戴頓人口逐漸下滑到現有的14萬左右。

2008年,戴頓遭受又一重擊,通用汽車宣佈關閉當地工廠,直接導致2500人失業。低氣壓縈繞小城,時薪30美元的工作消失了,很多人被迫轉而去做時薪9美元的工作,在倉庫裡日復一日地做著掃描二維碼的機械工作。

正因如此,2014年福耀宣佈接手通用汽車的舊廠房時,居住在戴頓的導演茱莉亞和史蒂文,馬上察覺到了社區裡人們欣喜的心情。儘管福耀的時薪只有14美元,不及當年通用汽車的一半。

福耀集團由中國商人曹德旺創立,總部設在福州,在上海、香港上市,主要生產車用玻璃。中國企業在美建廠主要出於接近市場和降低成本的考量,美國部分地區提供豐厚的稅收減免,土地廠房、電費等運營成本比中國低。

美中文化強勢碰撞 勞權生計難兼顧

一家中國公司要在美國建工廠、僱傭美國人,這引起了茱莉亞和史蒂文極大的好奇。「我們沒有具體計劃,甚至沒有想過『文化衝突』這個詞,我們當時只憑直覺,覺得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會有一些有趣的交流,」他們對BBC說。

Netflix海報。(翻攝自BBC)
Netflix海報。(BBC)

短暫的蜜月期後,美國工人和中國廠方及外派人員間難以調和的差異在紀錄片鏡頭前漸漸浮現。本來滑稽的文化衝突,急轉直下變為不安、恐懼和針鋒相對。

美國人無法適應磨滅個性的軍事化管理和日復一日的長時間機械式工作,驚詫於中國工人撿玻璃不戴防割手套、把化學殘液直接倒進下水道。被派到俄亥俄的中國工人對美國同事的低效率很無奈,更不解他們為何每天只工作八小時、每周有雙休日,依然要組織工會鬧罷工。

後工業化時代注重個體尊嚴、環境影響和生產安全的美國模式,與強調效率、刻苦耐勞的中國模式產生了激烈碰撞,中美製造業的差異在這樣的過程中顯露無疑。

中國製衣工廠

「如果要建立橋樑,首先要認清我們各自的文化是怎麼樣,對對方的認知又是什麼,」 兩位導演表示。 (相關報導: 「川普發起新冷戰,誤判北京會向西方低頭」經濟學家:中國不是美國經濟問題根源,企業慣老闆才是 更多文章

茱莉亞和史蒂文說,拍攝的關鍵轉折點,出現在深入了解外派到戴頓的中國工人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