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空氣自己救!為氣喘兒研發3年,他這發明領先全球!有了它,空污真兇民眾聯手抓!

政府說要打擊空汙,但缺乏有效工具抓真兇,政策制定往往緩不濟急。學者為氣喘兒發明「空氣盒子」,建PM2.5即時感測網,從下而上努力救空氣!(圖 /Oleg Savitsky @wikimedia commons)

用「資料科學」研究「空污」:中國大陸霾害何時來?台灣工廠排放的空污如何擴散?以前只能用自己的呼吸道偵測,現在「空氣盒子」為你即時追查 PM2.5 濃度變化。這不只是中研院資訊科學所陳伶志副研究員的計畫,更是一位技術宅父親對氣喘過敏兒的愛。

想像一下,若是大雄所居住的城市,充滿空氣污染。關心大雄的哆啦A夢,會拿出什麼道具來相救?也許哆啦A夢沒辦法把整個城市的空氣變乾淨,但可能會拿出「任意電視」,找出附近誰在亂燒垃圾,即時阻止對方。或是透過「預知天線」,提醒大雄今天戶外 PM2.5 濃度過高,出門要戴著口罩,否則吸多了會氣喘。

事實上,透過「開放資料」和「數據分析」,空氣盒子真的能即時追查空污真兇,並幫助預測空污擴散趨勢。推動空氣盒子這個想像實現的人正是陳伶志,以及其帶領的研究團隊、 LASS 社群 ( Location Aware Sensing System ) 、政府單位和廣大鄉民,一起從下而上努力改變空污問題。

空氣盒子地圖:各地PM2.5即時濃度(資料來源|https://pm25.lass-net.org/GIS/voronoi/)
空氣盒子地圖:各地PM2.5即時濃度(資料來源|https://pm25.lass-net.org/GIS/voronoi/

參與式感測:自己的環境自己救

陳伶志與團隊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參與式感測系統」,簡單而言,就是以某種裝置或網絡,偵測生活中的某個問題現象,透過群眾一起觀察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生活中有許多問題,例如空污、塞車、路不平,若被動地等待政府解決往往緩不濟急。並非因為政府效率太差,而是因為不知道問題真兇藏在哪裡,例如眼前的空污是霾害?還是有工廠偷偷排放廢氣?

參與式感測:透過群眾觀測、專家分析,由下而上解決問題(圖/研之有物提供,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參與式感測:透過群眾觀測、專家分析,由下而上解決問題(圖/研之有物提供,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參與式感測系統」最重要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環境自己救」的概念出發,透過群眾自主觀察所得的大量數據,由專家分析找出問題癥結點,推動政府或相關單位採取行動、對症下藥。

關在倉庫測一氧化碳   用命拼研究

要研發出「高準確性」和「低成本」兼具的感測裝置,以供群眾使用,並非容易的事。以觀測空氣為題,從 2013 年開始,陳伶志與團隊嘗試過不同氣體的量測,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等等,但因為氣體感測器誤差過大、校正過程太複雜,皆忍痛放棄。當時,為了在擬真的環境中,校正一氧化碳感測器的準確性,及比對低濃度和高濃度的數值,學生甚至將自家倉庫改造成實驗室待在裡頭,只留一個小縫、往裡面排送機車廢氣。「實在很擔心學生中毒」陳伶志回想。

2014 年底由於空氣污染加劇,大眾逐漸重視 PM2.5 濃度,加上兩歲的兒子因為氣喘成為醫院常客,陳伶志擔憂空污會讓氣喘跟著兒子一輩子,決定專攻「PM2.5 即時濃度感測」,嘗試透過研究找出空污變化模式、解決空污問題。可以即時追查 PM2.5 濃度的「空氣盒子」,因需求而誕生,更因父愛而堅持。

空氣盒子各階段 prototype(資料來源|陳伶志提供,圖說改編|林婷嫻、張語辰)
空氣盒子各階段 prototype(資料來源|陳伶志提供,圖說改編|林婷嫻、張語辰)

拉拔一個小孩長大成材,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金錢,茁壯空氣盒子這個小孩,也付出了難以計算的心力與學費。陳伶志與團隊耗時三年,經歷失敗、崩潰、接受事實、再失敗的無數次迴圈,終於開發出品質穩定的空氣盒子原型。但這時候,困難才真正開始。 (相關報導: 空氣到底有多髒?倫敦市政府推震撼廣告,讓世人看見PM2.5有多噁心反胃… 更多文章

創客拔刀助   空氣盒子遍地開花

開發出可以普及使用的空氣盒子之後,初期面臨沒有民眾願意裝在自己家裡的窘境。「會不會耗電?會不會危險?有問題怎麼維修?」因為這些考量,初期只能將空氣盒子安裝在親朋好友圈,即時觀察到的 PM2.5 濃度數據非常侷限,缺少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