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走向國際!台灣年輕人不想輸給歐美,先從這4點改變起

國際觀很重要,但是有時候問題的根本其實是思維的侷限。(圖/pixabay)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有趣的議題:業師與創業家之間的互動關係。

在美國,業師們與投資人們喜歡用可教導性(Coachability)一詞來形容創業家最重要的特質。敝人粗略地將 Coachability 翻成「可教導性」,但若從字面意思看來,這概念或許翻譯成「孺子可教、朽木不可雕」更為恰當。

甚麼是可教導性(Coachability)?

Coach 就是教練的意思,所謂 Coachability 字面上就是學生能夠吸收教練指導並成長的能力。這詞不是在測量業師或投資人的能耐,而是在探討一位創業家是否願意傾聽、懂得判斷、願意接納,並懂得持續學習。

當然,這種「可教導性」是非常廣義的,通常受了許多的人格特質與在地文化的影響。

故此,這次筆者蒐集了十餘位輔導過多位台灣創業家(與新創團隊的)的業師心得,來探討台灣創業家如何提升自己的可教導性。

四個台灣創業家常見的可教導性問題

進入創業圈,相信許多朋友都領悟到創業圈的虛幻。許多創業家(尤其是第一次創業的朋友)多浮誇,而且常固執己見。當然,這是創業家必有的信念,但是同時也是創業家學習的最大阻力。

初次創業的固執,常常代表菜鳥創業家對於週遭的資訊過度過濾,很容易在自己的舒適圈中畫地自限。更尤其創業圈喜歡頒獎、分享「心路歷程」賺人熱淚,常常會將雞毛蒜皮的小事神話為英雄事蹟,更容易讓人無法抗拒「自我感覺良好」的毒癮。

這種趨勢,在各地文化的作用下,又形成了各地特色的創業家「可教導性」難題。以下討論四個台灣創業家常見的可教導性問題。

一、頭銜與專業之間的權重

如果仔細觀察台灣(與東亞)相對於歐美國家的習慣,你會發現在介紹自己或朋友時,許多台灣人會先報上學位和頭銜,再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歐美人則較習慣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和資歷,而較少(甚至不會)直接介紹自己的學歷。

更者,在台灣,學歷是跟著你一輩子的,只要是公立大學出身,一輩子都備受加持;在歐美社會中,不管你是哈佛、加州理工、帝國學院還是魯文大學,一旦你踏出校園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你的專業本事就遠遠大於你的學歷與頭銜。

若要追根究底,這要回歸台灣社會講究名份的社會常態。論原因,或許是因為受過去華人科舉制度影響,也有可能是上、中、下九流觀念長期教育人們追求名份(過去,同樣是讀書人、藝術家,如果沒有官位則落得中、下九流;而從事自由業的演藝人員和技工則是被人看不起)。

從有在歐美國家創過業的業師看來,台灣青創界其實承襲了很多這樣的文化色彩。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常以頭銜為目標,而非實質成長。

「我搞不懂為什麼台灣創業家每天都在參加比賽、參加展覽,大家好像不瞭解這些頭銜並沒有太大意義。」這是一位在亞洲有兩次成功出場經驗的一位台裔業師在輔導台灣團隊後的疑問。 (相關報導: 賈伯斯被蘋果開除、李安失業6年,經歷過「荒野歲月」的他們教你度過人生低潮 更多文章

而綜觀台灣目前民間與官方的創業培育方針,也確實有此問題:許多台灣政府扶植的計畫過度注重媒體曝光率和比賽頭銜,許多資源投注在送團隊出國參加比賽,而非邀請更多有實際產業經驗的國外業師幫助台灣新創團隊突破商業困境;而台灣民間許多創業加速器並沒有提供足夠的產業人脈與業師,甚至不投資、不持股,也不敢為自己培育的團隊背書。論資源分配,官方與民間的資源,仍然是由財團與公立學校校友體系所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