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產業受數位浪潮衝擊,Podcast、Clubhouse等新平台崛起,不論是YouTuber個體戶或是傳統主流媒體都遭遇轉型挑戰。《風傳媒》訪問王淺秋、何庭歡二度重返媒體戰場的「前新聞人」,均曾擔任記者多年後中間轉戰跑道,近期又重返媒體;對於現行模式和從前大不相同,兩人也分享自身經與業界觀察。
資深媒體人王淺秋曾在TVBS、中天等多家新聞台任職,後經歷北市府、台北101、六福旅遊集團等產業擔任公關或發言人工作;2018年進入韓國瑜高市府小內閣任新聞局長、在韓參選總統時擔任發言人。
選戰結束後,去(2020)年8月底,王則受中廣新聞網邀請主持早上8時的《千秋萬事》帶狀訪談,除了時事議題,還有藝文、醫藥等各種主題;近期重複收聽率最高的是1月12日訪問吳宗憲,累計達40萬次觀看數。
參與廣播節目不只「主持」 王淺秋下標也得自己來
王淺秋表示,受邀主持廣播節目是意料外的事,訪談也不僅限政治,會就不同領域專業深入探討。她分析,數位轉型衝擊所有產業,中廣也從家大業大到人事縮減到最精簡;她早上的節目會自兼下標題、約訪來賓,甚至做圖卡,好處是可以完全控制品質,早班主播也會支援她下標題或協助與YouTube聊天室互動。
她指,節目開播近半年來,早上Live在YouTube上,在線最高人數約3000多人,一般則是1、2000人,希望做出品牌差異,談政治時理性不謾罵,也有其他產業動態;或談文創、動保、公益或談一本新書、電影、舞台劇,每周1集的主題是較為軟性,也意外吸引了新觀眾,開拓不同市場。

即便工作要三頭六臂,連直播時下標題要如何吸睛,讓聽眾點入,對她來講也是要學新工夫。她說,直播進廣告時她會「埋彩蛋」,趁這時間唸上線者的名字、留言,很多聽眾喜歡這樣的互動;但進節目時則專心訪問,「所以看直播的人會比聽廣播多聽到點內容」。
「趙少康也開了!」王淺秋從抗拒到開粉專:不能被動挨打
她將這個廣播節目視為一個與聽眾互動的平台,至於自己13萬人的臉書粉絲團,她則說,其實對使用臉書公開互動「本來有點抗拒」,但先前在高市府或後來韓參選時,實在有太多攻擊要回應,才先是把個人臉書文章改設公開,到後來另設粉專。

「自媒體的時代,不能被動挨打」,她舉例,媒體人趙少康即便主持節目眾多,但本來都沒有個人粉專,直到近期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之後,才在2月1日開設。她說,不管是企業品牌、個人、政治人物,甚至媒體機構本身,都有可能意外遇到攻擊或澄清的需求,若有粉專,則可以完整闡述說法,不用被動等著媒體報導,時間落後或資訊被篩選內容呈現,「這樣才有發聲的權利,看到自己這方的完整論述。」
歷經選戰重返媒體 何庭歡當起占卜師
同樣曾為韓團隊一員的何庭歡重新轉戰媒體,去年4月起在老東家《中廣新聞網》主持上午11時的「生活有夠歡」,談美食、旅遊,去年底更考取塔羅占卜師,為人解惑。她也預計從大年初一起,在個人YouTube頻道正式推出塔羅節目「命運樓中樓 庭歡抽塔羅」,透過塔羅,結合眾人感興趣的財運、愛情運、運勢等主題;同時,在北市5、60個智慧公車站牌,也會同步放送何庭歡的塔羅節目精華內容。
在她的個人YouTube上,每周日晚間8時21分則會推出《週日20:21同歡會》直播節目,舊曆年最後一集還特別企畫「政治人物的生命靈數猜謎活動」,分析政治人物的生命靈數與人格特質,包括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等,搭上國民黨主席熱門話題。
受訪時何庭歡表示,自己不是全職的YouTuber,但透過YouTube能多一個和觀眾粉絲互動的平台,她很感謝粉絲「抖內」(donate),但這並非收入的全部來源。看待自媒體當道,她分析,傳統媒體須有廣告預算支撐節目,現在做自媒體則要全部自籌預算,對一般YouTuber來說,在沒有知名度的情況下要有穩定收入來支撐並不容易,但好處是製作成本相對低,調整空間較大。 (相關報導: 2022流動選票攻略》藍綠爭霸大桃園,8萬張流動選票成關鍵 | 更多文章 )
何庭歡指出,若要靠「抖內」、打賞或會員費等收入持續維持頻道運作,須仰賴大量且固定的粉絲或會員,這是十分不容易且不穩定的,內容還要隨時調整「合胃口」,才有辦法維持熱度;否則「賞味期」很快就過去,這也是YouTuber很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