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點可以肯定,1999年確實是電影業的高峰,該年好萊塢推出了好幾部佳片,有《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上班一條蟲》(Office Space)、《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當然還有《駭客任務》,這幾部電影題材各異,但都觸及到人類社會脆弱的一面,讓觀眾質疑我們的世界、我們面對的現實、以及我們人類本身的存在。《駭客任務》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一些粉絲對這部電影的核心前提(人類被人工智能所奴役而生活在虛擬世界)信以為真。在2021年初出品的紀錄片《母體故障》( A Glitch In the Matrix ),導演羅德尼阿謝爾(Rodney Ascher)採訪了一群人,這些受訪者相信我們確實生活在虛擬母體中。沃卓斯基(Wachowski)姐妹這部《駭客任務》也是賽博龐克(電馭叛客,Cyberpunk)文化的經典之作,所謂賽博龐克是指科幻小說中的一種將未來的科技與色調陰暗的反烏托邦主題相結合的黑色科幻。
這三個主角都將回歸(不過莫斐斯以更年輕的狀態回歸,由亞亞阿巴杜馬汀二世 Yahya Abdul-Mateen II 飾演),同時還將呈現《駭客任務》系列招牌性的功夫動作,以及對「什麼是真實」的檢驗。在第四部正式上映前,因只公布了幾個畫面神秘的預告片,所有人都在猜測故事情節到底如何展開,而當今現實卻是,《駭客任務》的核心思想,即虛擬現實和模擬理論已空前深植入我們人類的現實。的確,在一個真相比科幻小說更奇怪的世界裡,一部新的《駭客任務》電影,以及整個賽博龐克黑科幻能給人類帶來什麼新的啟示?
賽博龐克之起源
「賽博龐克」這個合成詞來自美國作家貝斯克(Bruce Bethke)1983年發表的短篇小說《賽博龐克》(Cyberpunk)。小說講述的是一群生活在科技發達社會的叛逆孩子,他們逃學,以及入侵銀行的主機而搶劫銀行的故事。貝斯克解釋說,他希望有一個術語能結合表達科技與「誤入歧途有反社會傾向的年輕人」這兩層意思,在做了各種組合後,終於找到cyberpunk這個聽起來完全凖確的合成新詞。另一位早期賽博龐克重要作家是迪克(Philip K Dick)。他1968年出版的小說《仿生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可以說是第一部賽博龐克題材作品,為賽博龐克的先驅。198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成為賽博龐克最不朽的作品之一。其他可稱之為賽博龐克的作品還包括日本漫畫系列《阿基拉》(Akira, 1982)及其同名動畫電影(1988),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1984)和龐德史密斯(Mike Pondsmith)的角色扮演桌面遊戲《賽博龐克2020》(Cyberpunk 2020, 1988)。
到20世紀80年代,賽博龐克在主流科幻小說的地位,已如同龐克樂隊之於前衛搖滾一樣。當兩位英國科幻作家威爾斯(H G Wells)和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將他們的筆力伸到太空尋找外星生命之時,黑科幻賽博龐克作家吉布森和他的同道則在黑暗的、被遺棄的地球世界裡四處尋找題材。雖然賽博龐克充滿了未來主義的科技,但描繪的卻是社會敗壞,貧富差距懸殊,犯罪和毒品猖獗,超級大公司的權力讓腐敗的政府俯首帖耳,而且氣候災難頻繁發生,環境被污染,大氣中充斥著毒物。賽博龐克的最佳定義很簡單:高端科技結合低端生活。
與此同時,流媒體近年播放的賽博龐克電視劇,如《銀翼殺手:黑蓮花》(Blade Runner: Black Lotus)、《星際牛仔》(Cowboy Bebop)、《副本》(Altered Carbon)、《全知全能》(Omniscient)、3%,及《維生素》(Ad Vitam)等也受到熱捧。即使在音樂領域,賽博龐克的影響也顯而易。像Lil Nas X的《帕尼尼》(Panini)和Doja Cat的Need to Know等流行歌曲的視頻,可見明星們在陰暗的小巷和破舊的夜總會中穿梭,頭頂上漂浮著飛行的汽車和全息圖。未來就在眼前,但看起來卻像上世紀80年代。
有些人會認為,吉布森提出的超級企業概念或多或少已經成為現實,現在控制這些超級企業的巨頭權力之大甚至凌駕於一國的總統。《雪崩》中最有權勢的人物是一個宣稱「進行信息交易」的媒體大亨L·鮑勃·萊夫(L Bob Rife)。這位大亨控制著全球的電視和通過元宇宙運行的網絡。小說還指控這位大亨利用私人信息監視員工。斯蒂芬森說,現實世界還沒有出現萊夫這樣無所不能的企業巨頭,「但不知為何,我們這個社會現在已到了這樣一種境地,視億萬富翁為……解決問題的萬能者。」斯蒂芬森自己的簡歷中也有超級企業的痕跡。他在全球首富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創辦的航太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擔任「未來學顧問」,並與貝佐斯保持間斷的聯繫。
回溯過去十年的賽博龐克文學作品,會發現同樣的末日情景。賽博龐克作家想象的未來世界,有人們逃離地獄般的現實,進入虛擬世界,如電影《頭號玩家》(Ready Player One),有一座城市完全被電子垃圾所摧毀(中國作家陳楸帆的小說《荒潮》),有全球民主政治被壟斷的搜索引擎公司所掌控,如《信息管治》(Infomocracy),也有人類沉迷於機械有機體植入,如《機械偵探》(The Body Scout),而發展中國家則被開發用於可持續能源,如《努爾》(Noor)。賽博龐克黑科幻為人所熟悉的元素,如全息圖、巨型企業集團、叛逆的亞文化等不斷反復出現。而對人類未來,仍然是悲觀居多,樂觀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