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話說回來,「賣官鬻爵」這種事情,在清朝後期其實已經非常常見,甚至從康熙年間開始,就是被官方默許的。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關鍵還是珍妃的涉政,而且是深度涉政—影響光緒帝,試圖推翻慈禧。
珍妃被「廷杖」和降為「貴人」是在1894年,請注意這個年份,是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的這一年。
中日甲午戰爭一戰,很多人以為罪在慈禧,但事實上,慈禧那時候已經「歸政」光緒。當然,實權雖然依然掌握在幕後的老佛爺手裡,但甲午戰爭,站在前臺指揮的一直是光緒帝自己。
在這場改變中日兩個國家國運的戰爭中,以光緒帝為代表的「帝黨」是堅決主戰的,而以慈禧為代表的「后黨」其實是主和的。當然,不能說當時以大清帝國之威(自我評估),主戰有什麼不對,但至少當時,「帝黨」和「后黨」之間的對立已經比較明顯。
在這個過程中,珍妃毫無疑問是站在光緒一邊的。而且她憑藉自己的影響,試圖一舉逆轉皇帝對太后長久以來的劣勢。比如,珍妃的啟蒙老師文廷式,以及他的堂兄志銳(當時的禮部侍郎),借機參奏李鴻章求和賣國,惹惱了這位晚清第一權臣。李鴻章馬上反參「文廷式企圖支持珍妃奪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對
結果果然激怒了正愁沒把柄的慈禧:文廷式被驅逐出宮,永不錄用;志銳被貶,放官邊疆(蒙古)。至於珍妃,自然是又打又降—不敢對皇帝怎樣,但用你的寵妃震懾一下你,我還不敢嗎?
但這個時候,慈禧和珍妃的婆媳關係畢竟還沒有惡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二年,珍妃和瑾妃又恢復了「妃」的位分。
真正的問題出在1898年—這一年,發生了「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盼透過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讓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資料照,取自歐浪網)
這一針給病入膏肓的大清強行注入的雞血,徹底讓慈禧和光緒這對母子翻了臉。尤其是「帝黨」試圖包圍頤和園的「圍園殺后」行動敗露(袁世凱對告密此事亦有貢獻),讓慈禧徹底寒了心—可以說,自那以後,慈禧對光緒已不再抱希望。
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當媽媽的慈禧肯定也經過無數個輾轉反側之夜,找過很多原因。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會歸到珍妃頭上:我花了20多年讓他接受聖賢教育,你分分鐘就給他洗腦了?
於是,「戊戌變法」失敗後,珍妃再次遭罰廷杖,而且這一次,她被打入鐘粹宮後的北三所—一個當媽的,兒子都不要了,還會心疼兒媳婦?
據《故宮通覽》(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的介紹,珍妃被囚禁的那個小院,位於紫禁城最北,原來是明代宮廷奶媽養老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後,正門被牢牢關上,打上內務府的十字封條,珍妃住在北房三間最西頭的一間,屋門從外面反鎖著,吃飯、洗臉等均由下人從一扇活窗中端進遞出。
珍妃每天吃的,就是普通下人的飯。平時不准與人說話。
逢年過節或每月初一、十五,這些別人高興的日子,看守她的一名老太監就代表慈禧對她進行訓斥。訓斥在午飯時進行,老太監指著珍妃的鼻子列數罪狀,珍妃得跪著聽訓。訓斥結束,珍妃還必須向上叩頭謝恩。
如果沒有1900年的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珍妃會不會在冷宮裡孤獨終老?沒有人知道答案,因為珍妃的生命,在這一年走到了盡頭。
一種說是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帶光緒西逃,臨行前珍妃不肯走,和老佛爺爭執起來,賭氣跳井,慈禧一個沒留神,沒攔住,就跳下去了。事後慈禧還表示相當惋惜。
這個說法出自隆裕太后的回憶,源頭自然是慈禧自己的敘述。考慮到隆裕太后向來溫順聽話,唯老佛爺是從,她的說法存疑。
而另一種說法,見諸各種野史和當時見證者的回憶,那就是珍妃是慈禧讓人給扔到井裡去的。
持這種說法的回憶很多,其中最有說服力的,無疑就是在場的當事人—當時奉命將珍妃投井的太監崔玉貴的回憶。
1985—1988年間,故宮博物院主辦的《紫禁城》雜誌連續20期刊載了由金易、沈義羚合著的《宮女談往錄》。這位「談往」的宮女,姓赫舍里氏,先後在慈禧身邊服侍八年,是負責給慈禧點煙的貼身使女,在宮內慈禧叫她「榮兒」。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傳完膳後,老太后有片刻的漱口吸煙的時間,……就在這時候,老太后吩咐我,說是要在未刻召見珍妃,讓她在頤和軒候駕,派我去傳旨。
……
我們去的時候,景祺閣北頭的東北三所正門關著。我們敲了門,告訴管門的一個太監,請珍小主接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願意蓬頭垢面見我們的,必須給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東北三所出來,經過一段路才能到頤和軒。我在前邊引路,王德環在後面伺候,我們伺候主子,向例不許走甬路中間,一前一後在甬路兩邊走。小主一個人走在甬路中間,一張清水臉兒,頭上兩把頭摘去了兩邊的絡子,淡青色的綢子長旗袍,腳底下是普通的墨綠色的緞鞋(不許穿蓮花底),這是一副戴罪的妃嬪的裝束。
她始終一言不發,大概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會是什麼幸運的事。
到了頤和軒,老太后已經端坐在那裡了。我進前請跪安複旨。說,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頤和軒裡一個侍女也沒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個人坐在那裡,我很奇怪。
珍小主進前叩頭,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頭聽訓。這時屋子靜得掉地下一根針都能聽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當地說,洋人打進城裡來了,外頭亂糟糟,誰也保不定怎麼樣,萬一受到侮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你應當明白!話說得很堅決。老太后下巴揚著,眼連瞧也不瞧珍妃,靜等回話。
珍妃愣了一下說,我明白,不會給祖宗丟人。
太后說,你年輕,容易惹事!我們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
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主持大局。就這幾句話戳了老太后的心窩子了,老太后馬上把臉一翻,大聲呵斥說,你死到臨頭,還敢胡說。
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
老太后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
珍妃說,我要見皇上一面。皇上沒讓我死!
太后說,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裡頭去,來人哪!
就這樣,我和王德環一起連揪帶推,把珍妃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裡(據回憶,還丟了兩塊大石頭)。珍妃自始至終嚷著要見皇上,最後大聲喊,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根據崔玉貴的回憶,珍妃臨死前給他留下了印象最深的三句話:「我罪不該死!」「皇上沒讓我死!」「你們愛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應該逃!」
由此可見,珍妃在臨死前,依舊對皇帝抱有期望。而這,恰恰是珍妃不得不死的最主要原因。
被投入井中的珍妃,是光緒與慈禧政治惡鬥下的犧牲品。(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慈禧垂簾聽政47年,其實很明白自己的權力終將失去,所以越到後面,她越在乎的是自己身後的權力運轉和評價體系。
但恰恰她自己選定的光緒,並沒有顯示出會繼續走「慈禧路線」的意思,而他身邊的這位珍妃,又有主見,對光緒影響又大,一旦給了珍妃機會,肯定不會給自己什麼好臉色,甚至「開棺鞭屍」也未可知。
當時八國聯軍兵臨城下,誰都不知道大清帝國會不會就此覆滅,自己的性命是否還保得住(因為當時是慈禧力主向所有西方列強宣戰的。事實證明後來八國聯軍並沒有滅亡清朝,也沒想顛覆慈禧,這是讓老佛爺最欣慰的一件事)—─所以不如事先把能安排的事都安排「妥當」(根據崔玉貴回憶,慈禧那天派人將
就連光緒本人,都在慈禧駕崩的前一天離奇去世(這又是一樁有爭議的懸案),怎麼還會憐惜你珍妃的一條性命?
1901年,虛驚一場的慈禧帶著光緒回京,命人從井裡撈出珍妃的屍體。據當時的人回憶,屍體浮腫,面目已不可辨認。
慈禧表示大為惋惜,追封珍妃為「珍貴妃」—毫無疑問,這是安撫光緒的一個動作。
饅頭說:生莫生在帝王家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對珍妃之死,甚是惋惜,甚至把她比為「聖女貞德」。我個人覺得,倒也不至於。
珍妃死得可惜嗎?確實挺可惜的。一個妙齡女子,並沒有犯什麼大錯,就這樣莫名其妙丟了性命。
但真的要說她有安邦救國之志,輔佐明君之才,卻也未必,至少從現有的史料來看,證據不足。當然,給她證明的時間也不多。
很多後人之所以為珍妃惋惜,其實是在為光緒不平,與其說為光緒不平,倒不如說是在為大清扼腕。
但其實仔細想一想,就算光緒大權在握,親政臨朝,就真救得了大清?就憑一腔熱血對日宣戰?就憑康有為那套拍腦袋的「維新變法」?或者,就憑珍妃出謀劃策?
人家崇禎皇帝剛即位時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結果呢?更何況相對於大明王朝,大清王朝已經被捲入整個世界發展的滾滾洪流,面臨千年不遇的大變局。
所以這事情,不怪珍妃,也不怪光緒,甚至怪不得那位殫精竭慮的老佛爺慈禧。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大清王朝其實已經失去了自癒的能力,只能憑藉外科手術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