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自由靈魂的棋才!23歲的圍棋名人林君諺專訪:順勢而為、期待職業生涯走的舒心長久

林君諺23歲便取得台灣獎金最高的首屆「名人冠軍賽」頭銜。(海峰棋院)

23歲的林君諺以四比二戰績,於2020年歲末取得台灣首屆「名人冠軍賽」頭銜,相較於生涯中曾經奪得的桂冠,此次的頭銜意義非凡。「名人冠軍賽」是國內獎金最高的圍棋職業賽,當年(1974)23歲的林文伯先生奪下「第一屆名人賽」及「第三屆全國冠軍賽」,以當年的18萬獎金創業有成,之後創立「海峰棋院」回饋棋界。歷經46年後的時空,同為23歲的林君諺拿下冠軍180萬的獎金,為這半世紀的棋緣揭開序幕。

奪冠之後的林君諺說:「感謝海峰棋院,感謝林文伯董事長,很榮幸自己能拿下名人冠軍,未來不會以此自滿,會保持平常心,持續努力爭取好成績,讓更多人看見。」他認為:「棋士為國爭光、企業投入贊助、帶動學棋人口成長、讓政府重視,有了更多資源進入棋界,這樣的正向循環,台灣圍棋就能更蓬勃,培育出更多頂尖職業棋士。」

林君諺與父母親。(海峰棋院)
林君諺與父母親。(海峰棋院)

林君諺表示:「圍棋人口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樣才能培養更多強勁的棋手。台灣能多拿些世界冠軍,對圍棋的蓬勃一定會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就像當年周俊勳老師拿下台灣第一座世界冠軍時的盛況。」他解釋:「球類運動,觀眾即使不會打球,也能融入戰況獲得樂趣,職業圍棋賽就不一樣了,靜態的畫面完全要仰賴棋評解說,觀眾若沒相當程度,很難產生共鳴,推廣起來確實比較吃力。」

順勢而為,走更舒心更長久的職棋之路,體現棋士的價值。

綜觀圍棋職業棋士的養成,家人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林君諺五歲啟蒙,就展現很高的圍棋的天份,年長四歲唸景觀設計的哥哥也有業餘初段。他表示:「父母的教育態度,重視性向,不會強迫,媽媽個性溫柔,行事低調,爸爸任職於大專院校,成長中沒有虎爸與虎媽,會走上職棋,只是順勢而為。」

林君諺。(海峰棋院)
林君諺。(海峰棋院)

如果多點師長的鞭策,是否成績會更好一些呢?林君諺強調:「棋手是個很有個性的職業,如果沒有自己的想法,棋很難可以下的很好。棋手們在檢討棋局時,大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與個性,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一定能說服彼此。」所以他不確定虎媽虎爸對於一位職業棋士是否有幫助,而是強調:「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走職棋這條路,這樣更舒心而且可以更長久。」

家在台北的林君諺,除了以賽代訓外,去海峰棋院參加精銳隊訓練,常有機會與國外選手線上交流。生活規律的他,曾經半夜三點才睡,隔天還是會早起,假日也不會睡超過十點。成年之後的君諺在棋院附近租屋,除了方便訓練之外,主要是喜歡有個人空間。沒比賽訓練的時候,會回家逗逗愛犬,跟家人外出用餐。除了日常花用之外,獎金多數交由母親管理。

林君諺。(海峰棋院)
林君諺。(海峰棋院)

AI問世以來,對棋士有什麼衝擊?林君諺表示:「現在棋手都會借重AI來覆盤檢討,自己也不例外。以前打譜是一種享受,很容易能欣賞到每位頂尖棋士的行棋風格,如今AI盛行,對於逐漸消失的個人風格,感到有些失落。」他期勉自己:「不要只看勝率,而沒有自己的風格,在兼顧個人棋風與美感的前提下,體現棋士的價值。」 (相關報導: 海峰棋院四合一頒獎 揭開台灣棋界展新篇章! 更多文章

擁有自由靈魂的棋才,不被框架所定義,喜歡探索不同領域,藉此保持對圍棋的新鮮感與熱度。

下棋以外,會做些什麼休閒呢?林君諺說:「喜歡到處走走逛逛街。」皮夾最能吸引他的目光,也喜歡看電影和吃東西。林君諺解釋:「小時候有喜歡的東西,想買,如今有能力就會買給自己。」喜歡探索不同事物的林君諺,上過五個月的韓文,還陸續跟朋友合買了十幾套桌遊,被問到是否滿意現況時,他說:「對於生活部分還算滿意,在比賽方面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會繼續努力。」

UMC聯電盃決賽中的林君諺。(海峰棋院)
UMC聯電盃決賽中的林君諺。(海峰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