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永續、減碳,在過去1年,已成為台灣從投資、金融到產業界的主流議題,進入我們的職場、財富與生活。
當全球多國已設定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代表這場從能源到產業、消費的大轉型,將會1年比1年更普及。
明年這領域將有6個關鍵詞引領話題。
首先,是低碳轉型。
「從今年剛結束的COP26(全球氣候峰會)來看,不論是淨零碳排目標,或是氣候金融聯盟,所有企業都逃不開低碳轉型這4個字,」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說。
它將反映在各種產業部門,除了首當其衝的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工業之外,運具的低碳轉型,也會是未來各國重點。
包括全球大型車廠發起的加速轉型聯盟,預計在2040年之前達到所有新車零排放的目標,這會對台灣在內的全球汽車供應鏈帶來連鎖效應。
此外,碳定價課題越來越重要。
今年12月初,歐盟的碳價一度飆升到1噸90歐元的歷史新高,雖然隨後降回80歐元的水平,但相較5月中旬每噸50歐元左右的價格,顯示未來排碳成本只可能持續上揚。因此,企業內部的碳盤查、內部碳定價,乃至碳權問題,將是所有產業、企業甩不掉的議題。
下半年對接財報
企業強制揭露,無法再自說自話
第二,是「禁漂綠」的遊戲規則,會越來越鮮明。
在過去,許多企業在ESG報告中呈現的減碳或相關社會責任,並沒有統一格式,甚至也沒有可以具體量化、比較的標準,因此容易形成自說自話的情況,帶來「漂綠」疑慮。
因此,今年COP26會議上,各國討論如何杜絕企業「漂綠」,達成共識,由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正式成立「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把所謂的「永續」指標,統一建立起來,並與財報對接,避免企業各自為政,外界無從評價真偽。
林泉興指出,台灣金管會一向以IFRS為遵循指標,全球也有逾120個國家跟隨這個指導原則。因此,一旦檢視企業永續指標的規則明確建立,將會影響重大。
其一,以前企業採「自願性」揭露永續相關資訊,未來都會變成「強制性」;其二,企業的漂綠行為,將被投資人更嚴格檢視。
這套機制,預計在2022年的下半年就會出爐。
未來銀行將評估客戶「氣候風險」
企業也要自我揭露對環境影響
第三,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即將上路。
從2023年起,金管會要求所有國營銀行,如台銀等,落實這項制度,而明年則會先試行。這件事,已被視為影響台灣銀行業者放款融資和投資業務,最激烈的結構調整。
未來金融業者必須評估投資戶或授信戶因為能源成本改變、屬高耗能產品製造、將受到用電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定價等影響的程度;且要針對氣候影響分高、低兩種等級,如營運支出及利潤、資本支出與分配、購併與撤資、及資本取得等。 (相關報導: 「No ESG,No Money!」國泰投信總座自掏腰包,力挺首檔美國ESG基金 | 更多文章 )
國內第一家製作TCFD報告書的富邦金控,就先從本身做起,針對旗下1319家供應商的營運據點,是否有淹水、土石流、山崩等自然災害潛勢,以及可能產生的危害度,做了評估與壓力測試,列出低、中、高危害的占比,並提出針對高危害群的因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