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專欄:民主尚未成功,香港仍須努力!

港籍/華裔民眾在柏林呼籲德國關注香港反送中與人權問題,擺出「警察還眼」手勢。(AP)

經過港人鍥而不捨的努力,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正式宣布撤回送中條例。雖然民主派及西方媒體大多認為讓步太小太晚。但太小總比不做好,只要民主潮流堅持不懈,積小步終能成大步。漸進改革本是民主必經之路,「五大訴求」一次全讓反而像投降,絕非革命政權的中共所能接受。

至於太晚,比起多數民主運動(如台灣黨外的解嚴及解除報禁、黨禁運動)動輒數十年,港人三個月就讓送中條例撤消已不算晚。連民主社會的台灣太陽花運動都要一個月,何況非民主社會的香港!反正民主的成功需要耐性及不斷對話(行動也是一種對話),在送中條例撤回後,港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任務並未結束。借用孫中山當年的口吻,「民主尚未成功,香港仍須努力」!

但「香港仍須努力」,是意指盡力避免「勇武」路線,努力朝向「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路線。當年台灣黨外運動如果走向「勇武」路線,一定換來逮捕及剿滅(例如最有名的高雄美麗島事件,即使沒有「勇武」路線,獨裁者都要炮製出「打警察」一幕,還透過媒體大力宣傳鎭暴警察「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以合理化精心策劃的大逮捕及「消滅美麗島政團」),同一批黨外及其家屬更不可能在「真相大白」後獲得越來越多社會同情支持;再加上另一次「真相大白」的江南謀殺事件,國民黨政權終於不得不「對民主呼聲讓步」,由蔣經國開始(李登輝完成)各項民主開放及改革。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5日召開記者會,親自說明撤回修例的決定。(美聯社)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修例,但西方媒體普遍認為讓小太小也太晚。(美聯社)

誠然,在暴政統治下,「和理非」路線必然充滿血涙(如陳文成事件、林義雄滅門事件等),只能期待「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但除非像中共對國民黨政權採取武力革命,否則「和理非」仍是贏得社會及國際同情支持的重要步驟。更不必說赤手空拳的人民面對掌握暴力及司法的獨裁者(獨裁政權的官方暴力即使再「違法」,也能隨意透過宣傳喉舌及司法機構將自己「合法化」,並將手無寸鐵的反抗者「暴民化」),除了贏取社會及國際同情支持,「讓暴政失去藉口」,還有什麼「獲勝」方法?

港人千萬不要忘記,反送中大遊行最成功的幾次,如6月9日一百零三萬人上街、6月16日兩百萬人上街、8月18日一百七十萬人「流水式集會」,民眾與警方在過程中都表現克制,才出現平和場面。而歷次主要衝突,也是不准集會而集會,或散場後有人不散,才導致警方暴力相向。比起當年戒嚴時期甚至解嚴好幾年後的台灣,《集會遊行法》仍然肆虐,遊行集會經常遭受鎮暴警察暴力對付,香港並不算嚴重。嚴重的是,台灣鎮暴警察從未開槍、從未打死示威者,亦極少把示威者打到重傷送加護病房,香港警方卻有此嫌疑,因而被示威陣營列入「五大訴求」:成立調查委員會追究警方濫權。

(但香港人必須心裡有數,如果施暴港警大多是中共武警變裝混入,沒有臂章臂號可認,試問示威陣營及港府要如何「追究」?而警方現場抓人常用私家轎車載走,而非警車載走,刻意藉此「製造失踪」,試問這又要如何「追究」?) (相關報導: 陳淞山觀點:蔡英文選情會因為「反送中」被裂解產生逆轉嗎? 更多文章

總之,七百多萬人的香港,能夠動員(其實是自動集結)多次百萬人以上示威遊行及集會,不只是當代世界奇蹟,更證明了人心所向。這樣令舉世欽佩驚服的「和理非」力量展現,也是「人民力量」的展現。港人不但應該珍惜,而且該繼續加油,讓民主制度能在「一國兩制」的香港開花結果,不必搞獨立而擁有民主。這不只是香港在久享自由法治之後的更上層樓,也是中共有一天走上民主時的良好楷模。

20190905-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拜訪立院民進黨團。(盧逸峰攝)
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拜訪立院民進黨團。(盧逸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