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飯實在太難吃,我們只是假裝吃得下!」美國學者推文引爆美食、種族歧視論戰

美國國際關係學教授尼科爾斯(Tom Nichols):印度飯實在太難吃,我們只是假裝吃得下。

近日,一位美國學者在推特發帖,稱印度菜餚難吃到「可怕」。此舉無異惹火燒身,學者受到猛烈砲轟。

美國國際關係學教授尼科爾斯(Tom Nichols)的推文這樣說:「印度飯實在太難吃,我們只是假裝吃得下。」

批評人士說他毫無品味、以偏概全。之後,爭論重點迅速轉移,引發有關移民經歷、文化寬容、種族歧視的深層探討。

在歐洲和美國,圍繞食品與種族的爭議由來已久,且時常激出火花。中國菜也經常成為焦點。不過,在口誅筆伐「白人」的同時,移民是否也有必要反思自己或許不愛西餐的深層原因呢?

印度咖喱
iStock 英國的印度咖哩,正宗嗎?

「十億粉絲」

尼科爾斯教授在羅德島州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任職。一日,有人在推特上徵集網友的「爭議性食品觀點」,教授欣然參與。

推文一出,批評排山倒海。名流廚師拉克什米(Padma Lakshmi)質問,「難道你喪失了味覺?」另一位評論人士說,「沒滋沒味地過一輩子?無法想像!」

哥們,真夠可以的。哥們,你在印度哪裏吃過飯?十億粉絲錯不了!

紐約前任檢察官巴拉拉(Preet Bharara)的反應貌似友善、但不乏嘲諷:「湯姆,我帶你去個地方吧。我們要讓全國人民團結一心,#黃油雞肉咖哩峰會。」

還有人說,印度地大物博,印度菜博大精深、花樣繁多,尼科爾斯先生吃過的可能還不到「百分之一」。

後來教授承認,他只在美國和英國的印度餐館吃過印度菜。不過,他歡迎網友繼續各抒己見。

我認為,人們經常假裝喜歡非美國美食,以附庸風雅。我會誠實地說,我的味蕾主要是愛爾蘭版,對付不了美國、英國那些被稱作「印度」(菜)的東西。請繼續表述你們的憤怒。

上綱上線

人多真是力量大。正如網友指出的,印度菜有「十億粉絲」。沒過多久,教授引發的討論不僅走出美國、進入印度,而且還被「上綱上線」,提升到「國菜」在移民生活中扮演怎樣角色的高度。

不少人注意到,在美國,外國菜常被稱為「民族食品」,通常貼有「廉價標籤」,許多人熟悉的外國菜通常是被美國化的簡版,缺少正品食材。

另外一些網民感情受到的傷害似乎更加嚴重。他們指責尼科爾斯教授「不寬容」。他們說,多年來,針對少數人群的種族歧視一直伴隨著對他們的食品、烹飪有「味」的指點。

第一代美國移民薩伊拉(Saira Rao)寫道,「白人批評印度飯,這是一個極度敏感的開關。作為印度後裔,有人曾經說我有怪味,我吃的飯有怪味,印度人在大街上xx(粗口),所以,和我們有關的一切聞起來都糟透了。」

辯論引起印度國內媒體的關注後,「我最喜愛的印度菜」迅速成為網上竄紅的話題。

美國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民主黨)母親一邊的先人來自印度南部,她也用這個話題分享了一段烹飪小視頻。

中餐
iStock 這樣的中國菜算不算正宗?

「不是歧視」

不過,也有食客果斷發聲:不愛吃你的飯菜不等於對你種族歧視。

比如有人髮貼說,「怎麼,網上有人對印度菜發種族歧視貼。加我一個。」

尼科爾斯教授或許可以約略引以為安慰的是,有人說中國菜的「壞話」,也立即遭到了一頓痛斥。

ABC資深記者莫蘭(Terry Moran)在有關「爭議食品」的帖子中說,「中國菜老掉牙,單調,粘乎乎的,還太鹹,吃了絶對記不住。」

他收到的回復是,「上帝啊,又來了。生活在泡泡中的白人,跳出來表現對一種美食、品種繁多的一種美食的無知,令人可憐。」 (相關報導: 印度女權之戰》准許女性入廟參拜激怒保守教徒 最高法院5法官裁決多找2人一起審議 更多文章

一眾中國菜愛好者對莫蘭展開圍攻,指責他就吃過外賣,根本沒有在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球上人口總數位居榜首--的中國品嚐過正宗中國菜。

「如果你說的是美式中國菜,沒錯,和美國許多連鎖店一樣,那兒的餐飯難以下咽。如果你說的是中國大陸的美食,那你百分百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