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當MeToo遇上黨派政治,要選總統的拜登與大法官卡瓦諾都吃了無敵星星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AP)

重量級製作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好萊塢的長年獸行,揭開了#MeToo反性侵運動的序幕,曾經遭受傷害的男女都在這個推特標籤的激勵之下,勇敢說出遭到性侵或性騷擾的不堪過往,那些躲在主流體制裡的色魔紛紛被揪了出來,除了溫斯坦之外,包括奧斯卡影帝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老牌影星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安倍晉三的貼身記者山口敬之等人,他們或者受到法律制裁、或者就此身敗名裂。

雖然#MeToo運動與講究正當法律程序的現代法治原則頗有扞格之處,單方面證詞(尤其許多個案都年代久遠)也有誤判與毀謗的風險,即便法律程序最後還了受指控者的清白,但#MeToo運動「未審先判」的特性,對於最後被證明無罪者來說,仍是莫大傷害。不過質疑#MeToo運動的反對者僅是少數,加上#MeToo運動的受害者也罕有其人,#MeToo的摧枯拉朽之勢仍然讓人期待。

然而當真正的具有權勢者、或者說被政治權貴們捧在手心的人物出了大包—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Joe Biden)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卡瓦諾(Brett Kavanaugh)也涉入了性醜聞,連種種法治原則都擋不住的#MeToo浪潮,這才踢到了黨派政治的超級鐵板,#MeToo的侷限這也才慢慢浮現—被指控性侵未遂的卡瓦諾還是成了美國司法權頂點的九人之一,對女性習慣肢體碰觸、甚至被指控性侵既遂的拜登,看來也還是會繼續代表民主黨征戰白宮大位。

終身帶著污點的大法官

2017年,大法官甘迺迪(Anthony M. Kennedy)宣佈退休,讓美國總統川普繼葛薩奇(Neil Gorsuch)之後,再次獲得提名最高法院法官人選、進而影響未來數十年最高法院判決走向(美國大法官是終身職,只有病故、主動退休、遭國會彈劾才會去職)的寶貴機會。川普當時提名的是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法官布雷特·卡瓦諾(Brett M. Kavanaugh)。

當時卡瓦諾的法學素養或政治傾向並非國會審查重點,因為有多名女性指控卡瓦諾在高中、大學時期,曾對她們酒後性侵或性騷擾,其中在加州帕洛阿圖大學任教的克莉絲汀.布萊希.福特(Christine Blasey Ford)更親赴國會,具名、露臉、親自在全國直播的場合詳述三十多年前的不堪遭遇:

1982年那年,卡瓦諾才17歲、福特15歲,兩人都參加了一場派對。福特被卡瓦諾推進一間臥室,醉醺醺的卡瓦諾把門反鎖,將她推倒在床上,「他開始摸我、摩蹭我」、「卡瓦諾還想脫我衣服」。「我相信他準備要強暴我,我也大喊救命」。福特說:「卡瓦諾在我大喊時用手摀住我的嘴,當時我不能呼吸,心想卡瓦諾會失手殺了我。」。幸好福特最後趁隙脫身,但這段經歷也成為她一生陰影。 (相關報導: 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涉「性侵案」疑雲重重 指控者里德受訪還原當年申訴過程 更多文章

當時卡瓦諾也參與了聽證會,但他的辯詞是哭訴「我的家庭和我的名聲已經被徹底摧毀、永遠摧毀」,否認自己曾經喝到爛醉、甚至曾經性侵任何人。卡瓦諾痛斥在野的民主黨「將(憲法的)『諮議與同意』(advice and consent)變成『搜索並殲滅』(search and destroy)」。為他護航的共和黨議員則說這場聽證會根本就是「國恥」,民主黨佈下「最違背倫理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