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100周年紀念日。美、英、德、法等各國政要紛紛出席相關儀式,悼念逝者、宣揚和平。不過,除了隆重的典禮外,平民百姓之間其實盛行著一種相當簡單的紀念形式:配戴「罌粟花」,向逝去的生命致意。究竟罌粟花怎麼從一介草木,成為歐美及大英國協各國的「國殤花」?美國《時代雜誌》刊出專文,娓娓道來這段沉重哀傷卻不容遺忘的歷史。
罌粟花的故事,始於戰時一首詩
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的紛爭,兩國開戰後,兩國各自的帝國盟邦俄羅斯、德意志隨即參戰,歐洲各大強權間本就懸於一線的和平關係終究一夕瓦解。這塊古老大陸在接下來的四年間受到士兵的踐踏、武器的摧殘,導致大片的土地寸草不生,不過,罌粟花卻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綻放了。

在1915年,加拿大籍陸軍軍醫麥克雷少校( Major John McCrae)為了陣亡的朋友海默中尉(Alexis Helmer),寫下〈弗蘭德斯陣前〉(In Flanders Fields)一詩,詩的第一行便提及在歐洲戰場上隨風飄揚的罌粟花。這首詩原題為〈我們不會安息〉(We Shall Not Sleep),揣摩陣亡士兵的心情、想像他們寄予同袍的厚望,這首詩其實是在歌頌著這群在戰場上獻出生命的人。〈弗蘭德斯陣前〉在1915年12月發表於倫敦的周刊《潘趣》(Punch)中,這首短短三節的詩作隨後大受歡迎。 (相關報導: 一戰終戰百年》西線無戰事、阿拉伯的勞倫斯、我的1919……大銀幕光影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 更多文章 )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在弗蘭德斯戰場,罌粟花隨風開放
叢生於十字架旁,一列列一行行
標誌出我們在何處死亡。而在天空中
雲雀依舊勇於高歌,振翅迎風
儘管只能依稀聽聞,因槍炮正隆隆作響
——約翰・麥克雷( John McCrae)〈弗蘭德斯陣前〉(In Flanders Fields)
The Duke of Sussex honoured fallen soldiers at the #FieldofRemembrance at Westminster Abbey today. #Remembrance2018The tradition dates back to 1928 with crosses bearing messages paying tribute to those who lost their lives in service.@wabbey | @KensingtonRoyal | @poppyfactory pic.twitter.com/6kmgVNykUZ
— Channel 5 News (@5_News) 2018年11月8日

3年後,在簽署停戰協議的2天前,美國教授邁可(Moina Michael)在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的紐約總部擔任志工時,恰好讀到這首詩。當下,藉由「配戴罌粟花」來象徵「與逝者共守信念」的點子便在她腦中成形。邁可在自己1941年出版的自傳《奇蹟之花》(The Miracle Flower)中回憶到,她先是去了百貨公司買了2打絲質的四瓣罌粟花,並分給同事配戴,接著她們乾脆自己製作、販售。不過,當年邁可的這個想法,還沒有散播到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儘管時至今日,「罌粟花」對英國而言的意義,比起其他國家更為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