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20日出爐,90席中89席均由被視為是建制派的候選人當選,僅社會福利界功能界別議席由自稱非建制派的候選人當選。
這次立法會選舉中,決定20個議席的地區直選投票率創新低,只有30.2%,比2016年的選舉大跌28個百分點;決定30個議席、代表專業或個別界別的功能組別議席投票率亦只有32%;決定40個議席的由1488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投票率則高達98%,選委會原本職能是提名和投票選特首,這是首次具有選舉立法會議員的權力。
這是香港推行《國安法》以及大幅度修改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首次選舉。

有落選的非建制派候選人批評,此次選舉是「清一色」,而非北京官員所指的「五光十色」。流亡海外的香港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對BBC表示,地區直選投票率低顯示民眾「杯葛」選舉,是對國際社會發出強烈的訊號,展示出香港人並沒有自由和公平的選舉。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一表示,港府沒有就投票率定下目標,並指選民考慮的因素很多,包括選舉氣候和候選人質素等等,今次投票率雖然比以往低,但仍有135萬人投票,不能說這是不重要的選舉,相信他們支持「完善」選舉制度。她特別提到,高投票率如果是建基於政治劣質化、社會兩極化,甚至有人想爭奪政權和危害國家安全,這不是值得認同的高投票率。
她表示,當選人中有些人未參加過政治體制的工作,顯示選舉結果「具廣泛代表性」。她周一晚(20日)將會親身前往北京述職,預料本周稍後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為何投票率這樣低?
香港最大建制派政黨民建聯合共奪得19席,將會是新一屆立法會的第一大黨。主席李慧琼說,地區選舉3成投票率屬預期之內,不認同3成投票率代表市民不認同制度,認為市民需要時間適應。她相信新制度下,「愛國者」之間如何推動變革和政策辯論上會有不同的意見,相信能百花齊放。
在港島東地區直選中落敗、自稱立場「偏黃」(親民主派)的候選人潘焯鴻批評,今次投票率低是因為選舉制度本身的不足,以及政府在選舉日推行免費乘車措施,導致他落敗。他形容這次選舉自己除了面對建制派候選人,亦要面對「一股反對選舉的氣氛」。他指出今次選舉結果很明顯是「清一色」,而非別人所指的「五光十色」,相信未來未必會再參選,又指香港人好快會看到,如果不參與選舉而全讓給建制派,會付上一定代價。

另一名非建制派的候選人馮檢基在九龍西地區直選中落敗,他認為落敗原因是投票率不足,他擔心立法會變成「一言堂」,社會日後難以把議題帶入議會討論,或是向政府施壓作出改善。
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領導主張走「第三路線」的「民主思路」參選人全數落敗,他對BBC中文說,這是「因為香港的兩極政治,令到部分選民對選舉卻步」。他說:「我希望接下來的日子,香港人對於香港政治的看法,也許會漸漸轉為溫和。」
行政會議成員、民建聯的葉國謙則批評,非建制派支持者採取消極態度,才令到結果出現「清一色」。 (相關報導: 「1980年代以來最為惡劣的時期」!國際組織:中國人權呈現「巨大的退步」 | 更多文章 )

這次選舉中唯一一名自稱非建制派當選的狄志遠在社會福利界功能組別贏得議席,該界別的投票率由上屆的83%大跌至本屆的18%。狄志遠被問到低投票率是否有足夠認受性,他表示,勝出就有認受性,現在是「1對89」,「有一把聲音總比沒有聲音好」,相信非建制派仍有重要角色,會堅持爭取民主和監察政府,不排除與建制派在民生議題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