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琴為何物?——郭強生《尋琴者》

《尋琴者》是郭強生創作迄今最好的作品,也是近年來台灣小說難得的佳作。 (圖/music4life@pixabay)

《尋琴者》是郭強生創作迄今最好的作品,也是近年來台灣小說難得的佳作。這部小說敘述一個聲音和情感的故事,溝通兩者的媒介是鋼琴。故事的主人翁是職業鋼琴調音師,他有絕佳的音感和音準,擅於分辨每架鋼琴的特色,不同環境裡的變化,以及更重要的,琴音缺陷所在。調音師有如醫生,望聞問切、聽音辨色,然後對症下藥。但他也理解,琴聲的好壞是一回事,「完美」的標準卻是見仁見智。彈琴者如何調動技巧,貫注深情,才是演奏成功與否的關鍵。

而當調音師經手喑啞走音的鋼琴同時,是否有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琴聲?是否有自己最想彈奏的曲子?

郭強生創作多年,筆下的情愛故事流麗而浪漫,近年自剖家庭記憶,省思生老病死的散文,尤為動人。《尋琴者》則展現了一個更複雜、卻更內斂的聲音,時而低迴傾訴,甚至喃喃自語,時而追憶往事,一發不可收拾,時而欲言又止,盡在不言。敘事的聲音主要來自調音師,但我們也彷彿聽到彌漫於其他人物間種種壓抑的、曲折的、滄桑的款曲,此起彼落,交織成一個多聲部的人間網絡。而聲音的抑揚頓挫,唯琴——也唯情——是問。

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尋琴者》的意涵。鋼琴調音師年過四十,其貌不揚,一事無成。他因為調音工作而涉入一位女鋼琴家的生活,又因為後者猝逝,而有了接近男主人的機會。調音師從而理解,遮蔽於優雅琴聲下不足為外人道的曲折:老夫少妻的黃昏之戀,曾經滄海的情感考驗,還有種種無償的嚮往和悵惘。當逝者的往事逐漸浮現始料未及的面向;生者的心事並不如想像單純時,調音師不禁迷惘了。原來圍繞著一架史坦威或貝森朵夫,竟有這許多的「琴」外之音。

調音師自己的故事呢?這正是郭強生敘事的用心所在。調音師以魯蛇姿態出現在客戶眼前,看來胸無大志,也從不被瞧在眼裡。然而他豈是池中之物?他是個「曾經」的音樂天才,只是錯過了生命中的時機。從小賞識他的老師,他曾經仰慕的青年鋼琴名師,他所服務的女鋼琴家,都不能洞悉他才華下的陰暗面。那是他出身和階級背景的壓力;性別和情欲的牽引,以及太多不能操之於己的偶然和性格因素。

故事中的人物因琴聲的吸引而有了交集,也發展出意外轉折。一路讀來,我們赫然明白《尋琴者》竟是如此悲傷的小說。每一個人物,甚至當年發現調音師才華的老師,其實都面臨無可奈何的感情抉擇,真情還是謊言,出軌還是出櫃,浪漫還是現實……。調音師自己更是因為一段過早摧折的「情感教育」,註定了此生的蹉跎。而郭強生的傷心之筆不僅僅於此。他處理的作曲家從舒伯特到李斯特到拉赫曼尼諾夫,演奏家從李赫特到顧爾德到藤子海敏,曲終人散,誰沒有令人扼腕甚至黯然的故事? (相關報導: 7歲學寫字、12歲出師帶起新潮流…王羲之書法究竟怎麼練成的?他的老師用這招教出千古書聖 更多文章

這引導我們進入《尋琴者》的第二層意義。郭強生筆下「情」與「琴」的關係不只是隱喻而已,更直指你我生命中「情」與「物」的對話。所謂情,不僅是癡嗔貪怨的情,也是情景與情境的情。所謂物,不僅是客觀實象的存在,也是生命欲望流轉律動的總和。情與物交互運作,形成虛實起滅的面貌。鋼琴家必須先視鋼琴為有情之物,才有了可以迴響、共鳴的潛能。而調音師得先從失去音準的鋼琴開始,「物」其聲色,再恢復其內蘊的深情華彩。「與其說是調音,不如說是調律更為恰當。」但要達到畢達哥拉斯的絕對和諧律,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