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只有女人必須30歲前生小孩?研究翻案:老男人精子也沒多耐用,加油好嗎

我們的社會似乎假設,繁殖主要是女性的責任,如果出了任何差錯,一定是女人的問題…(圖/すしぱく@pakutaso)

「男人的生育能力不受老化影響」這個普遍概念,根本不正確。我們的社會輿論往往表現得彷彿只有女人有身體,我們似乎假設繁殖主要是女性的責任,如果出了任何差錯,一定是女人的問題……

女性年齡增長後,生育能力究竟會下降多少?這點至今沒有明確解答。誠如心理學家琴恩.圖溫吉(Jean Twenge)所說,有關女性生育能力問題,許多經常被引述的統計數字其實有失偏頗。

圖溫吉在她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文章裡揭露,那些被當成福音傳給世世代代女性的觀點,其實欠缺穩定的立論根據。有個經常被引述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35 歲到39 歲女性如果嘗試懷孕一年未果,其中有1/3 的人不會再懷孕。圖溫吉搜尋多個醫學研究資料庫後發現,這個數據來自2004 年的一項研究,而這個研究依據的卻是法國1670 年到1830 年的生育紀錄。不孕的機率同樣也是根據歷史人口數計算出來的。

「換句話說,」圖溫吉寫道。「數以百萬計的女性從小被耳提面命的『最佳懷孕時期』,其實是來自沒有電、沒有抗生素或不孕症治療的年代的統計數字。」另一個讓生育能力數據受到質疑的元素在於,我們得到的訊息都是來自那些因為不孕問題找上醫生的患者。我們很難全面性地評估人類的生育能力問題。有多少夫妻沒有孩子是因為他們不想生?

有多少使用避孕措施?這些事幾乎無從得知。

強有力的科學證據顯示,女性卵子的數量與品質確實會隨著時間遞減,即使確切的時間線模糊不清,但從這個角度看來,時鐘顧盼者的焦慮其來有自。不過,這方面的研究大多沒有提到另一個關鍵事實:男性的生育能力也會隨著時間衰退。

一些知名男性七十多歲還能生孩子的案例往往被引用來證明,男人在約會市場裡想玩多久就能玩多久。在電影《當哈利遇見莎莉》開頭幾幕,莎莉自信滿滿地對她的兩名閨密說,她一點都不擔心找不到老公:「要到36歲以後,時鐘才會滴答響。」只是,當她聽說交往多年、剛分手的前男友有意跟他下一任女友結婚時,她開始歇斯底里。她打電話給哈利,求他來她的公寓安慰她。哈利到的時候,發現她裹著浴袍繞著床打轉。

「我快40歲了!」她抽抽答答哭著說。「什麼時候?」哈利問。「某一天。」他親切地笑了笑。「還要8年。」「總會到呀!」她不為所動。「它就在那裡,像某種巨無霸終點。男人就不必擔心,查理.卓別林73 歲還能生小孩。」

儘管有知名例外,「男人的生育能力不受老化影響」這個普遍概念,根本不正確。在那些尋求不孕症治療的夫妻之中,「男性因素」佔40%,「女性因素」也是40%,另外那20% 找不到原因。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精子數量與質量也會隨著年齡增長銳減。高齡父親的孩子罹患自閉症與其他疾病的機率,遠高於年輕父親的孩子。再者,「老邁精子」通常只會在它們試圖授精的卵子周遭拍打掙扎,而後死去。 (相關報導: 女人一定要在35歲前生小孩嗎?最新研究破除迷思,懷孕年齡竟和腦力有這種關聯 更多文章

這些事實偶爾會被報導出來,幾乎都是以「男性生物時鐘」的新聞呈現。這類報導需要強調「男性」,間接告訴我們為什麼這種數據多半被忽略。我們的社會輿論往往表現得彷彿只有女人有身體。我們似乎假設繁殖主要是女性的責任。如果出了任何差錯,一定是女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