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理工與藝術的對話 「跨域2」展現首見原創裝置藝術

清大材料系、藝設系師生攜手開啟為期10天「跨域2-與燭光的藝術對話」策展。(圖/清大OLED研發團隊提供)

清華大學OLED研發團隊專利持有的全方位友善燭光光源,經過清大藝設系大師的巧思創作,成為舒適身心、觸動心靈的「燭光藝術」!清大工學院材料系教授周卓煇今(31)日上午偕同清大藝術學院副院長蕭銘芚、藝設系副教授梁莉苓共同召開記者會,開啟為期10天「跨域2-與燭光的藝術對話」策展,地點就在清大南大校區,藝術與設計學系「跨域-創作實驗空間」。

「燭光藝術」利用無藍害燭光光源,作為藝術作品的關鍵元素之一

清大周卓輝教授表示,為激盪出原創且世界領先的研究,清大校方,積極推動跨域跨院之合作;在「競爭型/傑出研究團隊計畫」支持下,開展了工學院與藝術學院的交流、合作;此次「與燭光的藝術對話」,將為跨域合作,樹立典範。

「2012年,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所收藏梵谷等人的畫作,被藍光給褪了色,震驚了全球藝術界。這說明了無藍害的光源非常重要。」周卓煇試圖喚起大家對「藍光傷害文物」的回憶。

周卓煇指出,這次「燭光藝術」便是讓無藍害燭光光源,成為藝術作品的主體、原創的關鍵元素之一;於是結合了全方位友善、無藍害的燭光光源;此一光源,再經由清大藝術學院蕭銘芚副院長與梁莉苓副教授,他們巧妙、精湛的設計,透過玻璃素材與複合媒材,第一次向世界展現首見的原創裝置藝術。

「無光害是燭光最大的特點!」清大藝術學院副院長蕭銘芚表示,融入燭光可以使得作品更有溫度,彰顯對人、對環境的友善、關懷及愛。工藝的本質為生活實用,因此創作靈感大多源自於日常生活及周遭的環境。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梁莉苓(左起)、周卓煇教授、謝鴻均教授(代表副院長蕭銘芚出席)共同主持「跨域2」記者會。(圖/清大OLED研發團隊提供)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梁莉苓(左起)、周卓煇教授、謝鴻均教授(代表副院長蕭銘芚出席)共同主持「跨域2」記者會。(圖/清大OLED研發團隊提供)

副院長蕭銘芚說,此次作品中的「追根究底」代表:「凡事除了力求紮根之外,強調學習與研究的精神」,這也是蕭教授在創作時秉持的精神,也正因如此,才能將燭光完美地融入到他的藝術創作當中。

清大藝設系副教授梁莉苓表示,針對這次進階合作,自我期許能深入跨域雙方的共同理想,即希望帶給人類更好的生活與幸福感。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回顧疫情、戰爭、天災等頻繁發生的世局,希望作品可以為世人帶來祝福。 (相關報導: 搭公車也能到的海岸秘境!5個一個人看海也適合的景點,想一解憂鬱就馬上出發吧 更多文章

梁莉苓教授的作品「逐光行:致2022」,以三件融入燭光光照的創作,共同組合成一件空間裝置的作品,將令人感到安心的「燭光」溫暖特質,視為帶來希望的引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