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再利用的典範
關注芬蘭二手物品文化讓我對徜徉其中的人也開始產生好奇。每次去二手商店,除了各式各樣物件,也會遇見各形各色的人──選購家具的中年叔叔或阿姨、戴著耳機挑選衣服的學生、尋找 Arabia 或 Marimekko 老物件的觀光客、跟著父母一起來坐在地上玩玩具的孩子……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目的前來,並在店裡各取所需。除了平時就和我有共同關注的事、知道我想聽些什麼的朋友,我也想聽聽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和二手物品文化之間的故事,總覺得他們有我所不知的有趣插曲。我一度考慮在二手商店裡直接向結帳後準備離開的人搭話,可又不想對木訥、容易害羞的芬蘭人造成困擾。正思索著方法時,經由卡利歐二手商店主理人亞達的介紹,我找到了一位樂意向我分享她與二手物品故事的人。
秋季某個周末,在剛下過雨、樹木散發陣陣香氣的奧倫屈萊,我在火車站月台上見到了欣然答應接受採訪的梅麗莎(Melissa)。我們走到附近的購物中心一樓咖啡廳,坐下來看著店外挑高玻璃迴廊裡來來去去的人們,聽梅麗莎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我媽媽和外婆的手很巧、經常自己做衣服,我小時候就跟她們學了針線活。長大後,我同樣喜歡做衣服。我非常喜歡在外面翻滾跑跳,娃娃那種玩具不太吸引我,但我很愛幫娃娃做衣服、讓它們穿,所以很自然決定要成為服裝設計師,畢業後也進了一間很大的快時尚品牌公司。」
然而,現代服裝產業不斷重複「快速生產、隨意丟棄」的模式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態,梅麗莎開始感到失望,並對這之中遭到忽略的「人類與環境的未來」感到擔憂。成堆的布料和新衣服再也無法為她帶來靈感和啟發,而是變成「人類和大自然面臨的難題」。看著這個物質早已過度氾濫的世界,人人卻依然像機器一樣只顧著不停生產新東西,梅麗莎意識到,那個曾被她視為天職的職業,如今已成了種折磨。
「我記得小時候沒什麼玩具,我經常在草地和山上跑來跑去。那時候真的很自由、很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現在卻不可能做到了,想來就非常傷心。可能那段回憶對我來說太美、太珍貴,在現代服裝產業工作這件事才更讓我難受吧。」
不久後,梅麗莎不幸遇上健康問題,不得不辭掉工作。為了消解過去那段時間累積的壓力和煩悶,她突然買了很多低價的新衣服,暫時將前幾個月對自身職業的懷疑像謊言般拋諸腦後。終於康復後,為了替自己充電,梅麗莎拜訪了曾祖父的故鄉,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ów),在那裡偶然發現了被回收再利用的二手布料。
回到赫爾辛基後,梅麗莎開始光顧二手商店和回收再利用中心,買下各類二手衣和織物,再做成新東西並分享到部落格上。她把自己購買二手衣物,透過修補或組合製成新衣的過程與結果,統統寫進了部落格,讓每個人都能跟著做,或者獲得靈感。梅麗莎希望透過實例讓大家知道,那些被認為「過時」而隨意遭到丟棄的物品,依然具有多大的價值,以及還能如何活用。
梅麗莎後來得知,回收再利用中心不知從何時起開始追蹤她的部落格。他們希望找到能做為回收再利用典範的部落客,持續利用二手布料創作的梅麗莎正好符合。為了幫助梅麗莎的創作更加活躍,回收再利用中心不僅協助提供布料,有時還會和她一起討論回收再利用中心日後的計畫。
一開始會害怕被人嘲笑和貼標籤
和我採訪過的人一樣,梅麗莎同樣認為芬蘭的二手物品文化興盛於一九九○年代。她回憶道,在她度過童年的一九七○年代,芬蘭尚未出現二手物品文化。雖然家族和親戚之間會互通有無,但當時並未發展為買賣。
「我小時候住的社區有救世軍經營的二手商店,可是裡面暗暗的還有股臭味,又只賣非常舊的東西,大家都不太光顧,包括我自己。」
隨著芬蘭人終於迎來經濟快速成長的美好,他們也開始害怕被貼上「會買別人用過物品」的窮人標籤。梅麗莎說,小時候因為害怕被朋友看見自己穿二手衣,害怕走進二手商店會被嘲笑,她絕不靠近二手商店;然而,如今回想外婆和媽媽用二手布料做了那麼多衣服,實在相當後悔自己當時為何那麼沒有勇氣。不過,那時的梅麗莎畢竟才十多歲,正處於敏感多愁的青春期,她內心感受到的恐懼肯定比現在所想的還多吧!
一九九○年起,芬蘭面臨嚴重金融危機,導致人民的生活深受打擊。梅麗莎平靜地回顧,雖然那段時間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段相當痛苦的記憶,但同時,很多機會的大門也因此被打開──許多地方開始出現交易二手物品的跳蚤市集,梅麗莎也首度嘗試成為賣家,出售自己的二手物。後來,金融危機在一九九三年正式畫下句點,但這段期間萌芽的二手物品文化並未消失,繼續發展成一種強勁的文化。
其來有自的堅持和信念
過去五年,梅麗莎不斷將二手衣物和布料回收再利用,做成衣服。除了本身就喜歡做這件事,她也希望藉此為大家提供良好示範。梅麗莎每周至少會去一次回收再利用中心,物色適合材料。
梅麗莎有幾個重要原則。首先,她做的衣服通常是自己要用的。若不是自己要用的,她會無償提供給需要的人或捐給二手商店。她認為一定有人會需要那些物品,不希望因為自己做的事而得到任何回報。
再來,梅麗莎盡可能不買新東西。她大多數生活用品都購自二手商店,衣服也大多是從二手商店買回來再修補。若不得不買電子產品,她會從曾被退貨、轉而低價出售的商品中挑選。事實上,遵守這些原則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畢竟要找到外觀或功能合乎自己心意的二手物品需要相當大的耐心。幸好,梅麗莎的丈夫和兩個孩子同樣喜歡二手物,才有辦法積極配合她如此硬派的生活方式。
「這幾年芬蘭的二手物品文化愈來愈盛行。我愈來愈常看到二手男裝,也有愈來愈多男性到自助寄賣二手商店或跳蚤市集當賣家,甚至開始出現二手男裝專賣店。每次和丈夫一起出門逛二手商店,我都感覺他比上一次更興奮。孩子們也會在我去逛二手商店前,拜託我特別留意是否有他們喜歡品牌的二手物,有的話,千萬不能忘記幫他們買。」
(相關報導:
爆故宮打破國寶龍紋碗、明代青花瓷器 陳以信:吳密察下令掩蓋,請蘇貞昌徹查
|
更多文章
)
梅麗莎最在乎的非「環境」莫屬。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加,為了讓人人吃飽、穿暖,大量能源被投入現行的生產模式,然而,其中卻有很多被浪費掉,極缺乏效率。舉例來說,為了大量生產食用牛肉,首先得大量種植人類自己也能吃的農作物,再把它們餵給牛,如此缺乏效率的生產模式極為不合理地仍在運作;為了大量生產需要經過化學藥品加工的布料,企業往往選擇在環境管制相對較鬆的異地設廠,陷當地居民於罹病風險中。梅麗莎強力指出,未來的世代將面臨所有這些重擔。為了他們,我們必須做出改變。而為了做出改變,每個人必須願意一同思考和成長。
梅麗莎目前任教於社區青年活動中心(youth center),教導人們如何回收再利用與修繕、做垃圾分類。她希望有朝一日能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和更多人接觸、交流,並傳授製作、修補、活用衣服的方法,讓「修繕」也變成大眾文化的一環。
如今依然有許多人未徹底發揮物品的價值就將之丟棄、再買新的,周而復始。梅麗莎一再為此深感氣憤、疲憊,然後又是氣憤。但,每當看見大眾對於二手物品文化的認知有所改變,年輕的一代愈來愈積極參與,她又會找回希望。我想,梅麗莎堅持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變得比以往更加沉重,或許是因為關於環境污染和氣候變遷的新聞報導頻率增加,梅麗莎認為自己只是不停地擔心,生活方式卻遲遲沒有調整。聽著梅麗莎的故事,感受得到她一直以來多麼苦惱、多麼迫切地想解決問題。我們究竟有多願意改變自己,以及努力解決我們捲入的難題呢?
(相關報導:
爆故宮打破國寶龍紋碗、明代青花瓷器 陳以信:吳密察下令掩蓋,請蘇貞昌徹查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韓國弘益大學木工家具設計學學士、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今阿爾托大學)家具設計學碩士,目前經營產品設計公司About:Blank,以高品質和耐用為目標,與芬蘭在地生產者合作推出手帳、家具等產品,銷售於芬蘭、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地。長年連載文章於韓國設計振興院《Design Issue Report》及Naver《Design Press》,介紹兼具功能性與簡潔美的芬蘭設計。本文選自作者作品《二手芬蘭》(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