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真心話》「紀錄片是台灣的好牌!」CNEX董事長蔣顯斌:把這張牌打好,就會是華人世界標竿

從踏入網路創業圈、打造新浪網的高峰,再走出岔路,開始CNEX的紀實大計畫,蔣顯斌的人生充滿意外。(盧逸峰攝)

「我覺得紀錄片一直是台灣的好牌。」從共同創辦新浪網,到成立CNEX基金會,蔣顯斌從紀錄片在台灣還是票房毒藥的時候,到現在已經耕耘超過10個年頭,記錄華人時代脈動的初衷,也越見發亮,「想像未來這10年,會有多少事情發生?我覺得這是大家的責任,有時代紀錄的責任,這張牌好好打,打個20年就是台灣的,就算未來華人世界最大市場,可能是在對岸,但台灣把這張牌牢牢做好,就會是個標竿。」

從踏入網路創業圈、打造新浪網的高峰,再走出岔路,開始CNEX的紀實大計畫,蔣顯斌的人生充滿意外。

20190818-SMG0034-E01-蔣顯斌小檔案
 

有人說蔣顯斌的家族,是書香世家,他自己則會說,只是公教家庭。他的爺爺蔣彥士是農學博士,曾擔任過教育部長、外交部長等要職,母親則是輔大營養學教授蔣見美,「我媽小時候要填資料,父母職業都會填農夫。」

蔣顯斌說,他從小就很有長輩緣,常跟爺字輩的人混在一起,舉凡爺爺跟朋友吃飯、上澡堂,都會帶上他,「很奇怪,我求學過程中,所有放學放的記憶裡,都是跟長輩混在一起的。」

20190818-蔣彥士(右一)教育部部長任內,同副總統嚴家淦在總統府接受美國大使馬康衛贈送月球岩石,攝於1973年7月20日。(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蔣顯斌的爺爺蔣彥士(右一)是農學博士,曾擔任過教育部長、外交部長等要職。(資料照,取自行政院新聞局@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當時台灣氛圍,就是要建設」 蔣顯斌憧憬文組但仍讀理工

「我看到的那一輩人,心中挺有民族跟國家的。」回憶起這些爺爺們,蔣顯斌說,他們很多是在政府服務,當時的主旋律,是怎麼建設國家,國際局勢又不是很理想,大家討論的,都是怎麼透過技術官僚的方法來建設。

而對於母親,蔣顯斌說,她認識的很多都是食品圈人,雖然以前沒特別感覺,「但現在回想起來,食品在當時算是高科技了,包含洋菇、蘆筍、鳳梨的罐頭,曾經幫台灣創造很大的外匯,在農轉工的過程裡,這是很重要的經濟來源。」

在家庭淵源下,蔣顯斌的童年,就在實業派氛圍裡度過,高中卻陰錯陽差,被同學拉去做校刊《建中青年》的美編,而後又跟其他社內人耳濡目染,開始接觸文學,大學後,即便念台大機械,仍刻意延畢1年,去讀心理、社會系的課程。

20190815-新浪網創辦人、CNEX董事長蔣顯斌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蔣顯斌說,自己其實一直對文組有憧憬,但當時社會氣氛,就是男生要唸理工。(盧逸峰攝)

蔣顯斌說,自己其實一直對文組有憧憬,但當時社會氣氛,就是男生要唸理工,包括家裡,如果說要唸文學、哲學,也會把他找去開導,「當時台灣整個氛圍,還是要建設,這是當時很硬的一個題目,大家會覺得那是很正確的方向,這個脈絡,是從工業革命後,整個華人社會一直在追趕的狀態。」

面對解嚴的社會變動 他的徬徨意外在紀錄片上找到答案

大學時的際遇,也埋下讓蔣顯斌人生轉彎的種子。1987年,在歷經無數黨外抗爭後,時任總統蔣經國終於宣布解嚴,台灣開始走向民主社會,但畢竟對大多數民眾來說,這個變化來得太劇烈。

「其實台灣在戒嚴走到解嚴過程中,有非常失序的狀態。」回憶當時看到的氛圍,蔣顯斌如此說道。

「過去熟悉就是三大報、老三台,之後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媒體,陷入到⋯⋯其實到今天也是,陷入非常多的口水戰,當然很多街頭的行動,在我大學過程中,其實很多人心會不穩。」 (相關報導: 名人真心話》90%心臟靠儀器運作…鬼門關回頭後,蔣顯斌靠「Giloo」再為台灣紀錄片拚一回 更多文章

20190818 upload-前總統蔣經國解嚴令於1987年中視新聞的電視字卡。(取自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87年,在歷經無數黨外抗爭後,時任總統蔣經國終於宣布解嚴,台灣開始走向民主社會。(資料照,取自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蔣顯斌回顧,當時許多人都移民,房價也有波動,因為有人會為了移民就拋掉房子,「台灣從有一個比較清楚的社會輿論,進到百花爭鳴,但當時有很多人不適應,覺得這是不是比較好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