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小孩而勇敢,最斜槓的新住民媽媽——爪哇殿咖啡鄭尤莉

上網搜尋「鄭尤莉」,會很驚訝她居然有這麼多的角色:模特兒/新住民/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美容師/新娘祕書/講師/中文老師/咖啡店老闆娘。在模特兒的斜槓以後,全部都來自遠嫁到台灣以後的歷練。
身材高䠷、天生開朗樂觀,尤莉本來住在印尼爪哇島的三寶瓏(Semarang),高中認識從台灣過去工作的先生,高中畢業決定結婚。無奈先生愛好杯中物,不僅沒法賺錢養家,也不讓她出門工作和回印尼奔喪。父親過世後,尤莉決定帶著小孩出走獨立生活。
為了求生,她一路爭取各種學習的機會,高中就開始化粧的她,很快掌握到一技之長,靠著美容、彩粧專業養大兩個孩子。她也是許多苗栗新住民姐妹眼裡最美麗、有耐性的「尤莉老師」,她用自己走過來的證明,只要抓緊一線生機,光是學好修眉,也能無後顧之憂。
2020年,尤莉和好友開了「爪哇殿咖啡」,在網路上風評極佳,不僅能吃到香氣十足的道地印尼料理,也有許多融合客家風味的創新菜色,全都出於尤莉之手。
「開了這間店,我又可以在旁邊做美容,不用跑來跑去,每天準備晚餐給小孩子吃,我覺得,這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幸福,」尤莉在接受客家電視台採訪時說到,現在的她提起先生也滿是感恩,讓她能來到台灣打開眼界,證明面對生命的考驗,人有選擇活出各種可能,「人總是有愛有恨,我來台灣就不後悔。」
最平凡的不凡,用月桃串起部落的文化與回憶—桃布里文化創作空間

潘雅莉的個性就是那種沒在怕的。
還不會編織,她就去開了一間工坊;月桃植物在山區隨處可見,並選中它做為主要材料;部落喜歡穩定性較高的生活,女性通常協助家庭務農或去工廠上班,在此環境下,她決定自己創業,希望能為當地創造工作機會。
「在排灣族的食、衣、住、行裡都少不了月桃,」潘雅莉在接受婦權會的Podcast「辣台妹相談室」訪問時說。也因為月桃的普及,製作成工藝品時需格外留意細節;為了打開知名度及國際市場,將作品使用布料、皮革及其他異材質與月桃編紋相互輝映,成品從提袋、皮夾、口金包、抱枕、坐蓆、花器到煙盒,琳琅滿目。
潘雅莉的工作坊叫桃布里,是月桃、部落、鄰里的合稱。「部落是群體生活,族人生活互助性高,我也因著月桃工藝,更緊密地與部落生態連結。」潘雅莉說。
就像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是採收月桃做為編織材料的季節,手剝月桃莖後捲成圈圈綁妥,放上三天晒乾,之後再將葉鞘攤平相疊整理收藏,每一片都得靠人工處理,此步驟都是交由部落耆老協助完成。
開工坊、照顧兩個小孩,潘雅莉的生活已經夠忙了,但只要有人請她去教月桃編織,不論開車路程有多遠,不論有多少人來上課,她一定應允。
其實她的心願很簡單,就是用自己的一生,把這個和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推廣出去,讓更多台灣人認識月桃的物質文化。
從高跟鞋到雨鞋,她從土地找回生命的意義—古釀坊林宥余

2022年4月19日是令林宥余難忘的一天。 (相關報導: 黃鈴翔:我在台灣婦權會的二十年 | 更多文章 )
等待多年,就在這一天,立法院會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農委會指出,「食農教育法」共計20條,將推動地產地消、減少食物浪費、強化飲食與農業之連結、支持在地農業等均予法制化,初期將投入10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