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男人結婚越久,賺的錢越多?經濟學家深入研究發現驚人真相:因為老婆素質好

結婚三年以上,處於婚姻狀態的時間愈長,男性的工資愈高。(示意圖/Yamasha@pakutaso)

我有一篇文章叫〈你會跟誰結婚〉,文中提到經濟學家的資料顯示,現在美國的婚姻中「強強聯合」的現象愈來愈嚴重,高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結婚,高學歷者和高學歷者結婚。

經濟學家很無奈,我們也無語了。在那篇文章的留言區,我們搞了個行為藝術,只放出了一位讀者的留言:「我只和我愛的人結婚。」我們表達了態度,但是問題還沒解決。婚姻大事,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最近有一篇文章,標題是〈你屬於哪個浪漫體制〉(What Romantic Regime Are You In)。

布魯克斯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我們的讀者可能也比較熟悉他,《社會性動物》(TheSocial Animal)、《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The Road to Character)這些書就是他寫的。但是自從川普當選總統以後,他就像瘋了一樣,寫的文章幾乎都是在罵川普,簡直沒辦法看。後來,我看他終於寫了一篇正經文章也就是這篇談婚姻的,而且寫得很不錯。

婚姻是天注定還是體制化?

他首先寫道,有一個從小在俄羅斯長大、十六歲移民到美國的女作家叫波利娜.阿倫森(Polina Aronson),對美國人的愛情婚姻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阿倫森說,俄羅斯人認為愛情是上天注定的,愛情來了你就無法抗拒,人們為了愛情願意做出犧牲,甚至可以承擔痛苦。總之,所有事情都應該為愛情讓路

但是美國人不這麼認為。阿倫森發現美國人特別講究「選擇」。美國人尋找戀愛和結婚對象會特別理性地權衡比較,對方能不能滿足我的各種需要?我在這段關係中能不能舒服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就好像自己是在挑選一件適合自己的商品一樣。

阿倫森對美國人這種婚姻觀持批評的態度。她認為美國人過分強調自我,有很強的邊界意識,特別不願意依賴對方。阿倫森問,美國人這種「自立自強」是不是太誇張了,人在婚姻中難道不就應該互相依賴嗎?

布魯克斯對此有感而發,他把俄羅斯人的婚姻理念稱為「命運體制」,把美國人的婚姻理念稱為「選擇體制」。

說到這裡,我真的很想補充一句。其實除了這兩種體制,某些中國家長們的婚姻理念也是一種體制,也許應該叫「指標體制」。這些家長為子女挑選對象,都是按照一系列量化的硬指標來的:薪水多少、學歷多高、身高多少、年齡多大。美國人雖然講理性,但至少沒有那麼直白,中國家長則直接把人指標化了。

當然,大多數中國人也不是這個態度。那麼俄羅斯體制和美國體制,哪個體制好呢?

布魯克斯說,都不好。「命運體制」太過草率,但是「選擇體制」也太過現實了。美國人真的把婚姻當成了「市場」,挑選適合自己的,同時也被別人挑選,如此理性,可是結果並不理想。很多人挑花了眼之後,乾脆不結婚了,在不到三十歲生了孩子的女性中,超過一半都是未婚媽媽。 (相關報導: 回娘家需要公婆批准,做牛做馬還遭「毒姑」羞辱…呂秋遠點醒苦命媳婦:都是妳老公的錯 更多文章

契約制婚姻,「我們」白首偕老

學會愛別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學會愛別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布魯克斯說,你去考察那些攜手走過大半輩子、婚姻幸福的老夫婦,你會發現他們的婚姻既不屬於「命運體制」,也不屬於「選擇體制」,而是屬於「契約體制」。在契約體制下,婚姻是一個承諾。為了實現這個承諾,雙方都需要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