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路線不改,學者林敏聰:只能每天上街頭

林敏聰表示,台灣談很多經濟結構問題,太容易認為原因是「中國因素」,但若不能面對自我因素,完全認為是外在因素,「永遠沒辦法改變我們自己」。(資料照,甘岱民攝)

近年來談到台灣面臨的許多挑戰,「中國因素」常是共同的歸因。台灣社會民主經濟學社共同創辦人林敏聰18日探討台灣經濟體制的缺陷,則提出「台灣因素」,包括規模量產至上的代工產業結構與思維、缺乏進步價值、漠視基礎研究等3個問題。他指出,理解、改變「台灣因素」,台灣才能邁向社會民主。

林敏聰在台灣教授協會的「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主體」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對於如何回應研討會的主題,他的答案就是建立以「進步價值、社會團結、創新經濟」為願景的「台灣社會民主國」,而經濟體制就是建立這樣一個國度的核心議題、物質基礎,「不改變經濟路線、不改變經濟結構,永遠只能每天上街頭」。

林敏聰:台灣經濟結構問題,太容易歸因於「中國因素」

任教台大物理系的林敏聰表示,台灣現在談很多經濟結構問題,太容易把很多原因認為是「中國因素」,好像講到「中國因素」,台灣的問題就都不見了,若不能面對自我因素,完全認為是外在因素,「永遠沒辦法改變我們自己」。

他指出,台灣須徹底檢討掠奪式的經濟體制對台灣核心價值的傷害,包括傷害弱勢勞動者、污染環境、造成低薪崩世代、土地房價飆漲等;他提出3點「台灣因素」:1、台灣代工產業成功,卻也形成短視、對長期研發沒有耐心的強大現實主義,技術邏輯與經濟邏輯已根深蒂固;2、進步價值是創新的內在動力,台灣缺乏社會民主、進步價值的經濟體系;3、台灣研發經費總額不低,達世界水準,但偏重研發鏈後端投資,與主要國家比,基礎研究長期被漠視。

林敏聰呼籲公民團體假想自己是政府,對這些問題提出整合性解決方案,「公民治理的政治基礎需要公民智庫」,需要大家「攜手、攜腦」投入。

161218-「更新主權的想像 實踐當代的主體」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民主經濟學社共同創辦人林敏聰。(甘岱民攝)
林敏聰呼籲公民團體假想自己是政府,對這些問題提出整合性解決方案,「公民治理的政治基礎需要公民智庫」。(資料照,甘岱民攝)

台灣難轉型「投資驅動」? 學者提北歐「彈性安全」為例

台灣社會民主經濟學社共同創辦人吳啟禎發表「公平經濟新圖像」的論文,他指出,台灣一直想進入「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階段,但仍持續處在「投資驅動」的階段,一個創新的經濟,必須是「以人為本」的經濟,但台灣勞動市場的工作內容及組織型態可供選擇的機會不多,也缺乏妥善的職場技能再訓練機制,對勞動者的生命品質、企業效能和整體經濟動能來說,都是巨大耗損。

吳啟禎指出,全球化是知識「很容易過時的時代」,重要的是不斷學習力,深化技能,才有創新的基礎,北歐與荷蘭擁有最高比例的自主學習工時,這也說明為何他們的競爭力總能在全球中勝出,這靠的不是勞動者的個人意志力,而是他們有強大的「彈性安全」(flexicurity)勞動體制與完善公共福利體系。

他以丹麥的「彈性安全」體制為例指出,低階服務業等最弱勢的勞動族群特別受到照顧,國家並提供職業婦女足夠育嬰假等相關福利,使多數受雇者能在自主性學習的工作樣態中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工作與技能,發揮天賦與熱情。 (相關報導: 歐巴馬稱「台灣人同意不獨立」? 學者宋承恩:國民黨過去立場造成誤會 更多文章

國家難再保障勞動 林佳和:全球化讓勞動與主權脫鉤

政大法律系教授林佳和談論「勞動與主權」的議題。對於吳啟禎提到北歐的「彈性安全」勞動體制,林佳和指出,台灣近10年來,每年都辦國際研討會,邀北歐國家代表來台分享經驗,這幾年他發現連東歐的後社會主義國家波蘭也有成功經驗,但台灣每年的會議結論都是北歐經驗「太美了、太棒了」,「但不適用台灣」、「如果彈性安全暫時不適合我們的話,我們要如何找到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