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沒人敢叫機長戴口罩?「階層權威」如何使人失去判斷能力:《憑什麼相信你》選摘(2)

大眾對於穿著專業的人士可信度較高。(示意圖,美聯社)

如果傳訊者被大眾認知的社經地位(無論是靠名氣、財富、漆黑的車窗或昂貴的商標贏來的),能影響並放大訊息的影響力,且往往與訊息內容無關,那麼傳訊者被大眾認知是個精明幹練的人,也有同樣效果。再次強調,重點是「被大眾認知」,言之有物的人說的話顯然值得聽,但就如我們傾向聽從一個散發出社經地位高人一等的傳訊者,我們也會聽從那些暗示自己是專家的人。

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在經典著作《影響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中一針見血指出:「在許多情況下,當公認的權威表示意見時,合理與否也變得無關痛癢。」

歷史上有許多例子,說明地位高者未能察覺自己對下屬的影響力,他們被認知的專業能力和受到的尊敬超乎想像,結果釀成災難。1977年荷蘭皇家航空與泛美航空在特內里費(Tenerife)島相撞,以及1982年佛羅里達航空在華盛頓特區的災難,說明地位高的人(兩個例子中的正駕駛)做出錯誤判斷,但沒有被地位較低者(副駕駛)糾正。佛羅里達航空的墜機事件中,機長在暴風雪中準備起飛前,未啟動引擎的內部防冰系統,導致飛機的壓力表提供錯誤數據。儘管副機長多次提到儀表讀數似乎不正確,機長卻無視他的擔憂而執意起飛,但才升空不到30秒,就墜毀在華盛頓特區的第十四街橋。外在地位的差異可能足以蓋過判斷失誤。

史上最年輕26歲英國女機長。(翻攝自YouTube)
從各個飛機失事的例子可以發現,當機長作出錯誤判斷時,副駕駛通常不感提出糾正。(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YouTube)

傳訊者外在的社經身分,是訊息被接收的一條路徑,另一條則是他們被認知的能力。一般人認為幹練的傳訊者或專家擁有工具價值,他們憑著專業本領、經驗、技能及知識,不僅達到自己的目標,也幫助眾人達到目標,甚至透過「文化傳輸」程序,將這些特質傳授他人。因此他們在社會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有助於提高效率。每個人都可以努力獲取各方面的基本知識,來應付人生的複雜與挑戰,但更簡單的做法是尊重具備特殊才能或專業知識的人,我們需要農夫、水電工、機械師、醫師、會計師,來補足知識的不足,不光是省時而已。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早在兩千年前就說,我們應該「相信專家」。

不僅如此。當一個人想自主決定,而且擁有做決定的能力和本事,能夠取得正確和相關的資訊,這時就比較不需要專家傳訊者。然而,許多人生決定都是艱難的,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與心力,包括思考的時間、比較各種選項、問對的問題、計算可能的結果,以期得到對的結論。在面對類似挑戰時,尋求有能力的人提供建議並尊重看似擁有專業知識的傳訊者,既省心,又省力。 (相關報導: 人生的變化球,她用愛接手:《聽見花開的聲音》選摘(2) 更多文章

有一項實驗,請志願者接受核磁共振,觀察他們在回答一連串財務問題時的腦部變化。這些財務問題需要他們評估,到底是選擇接受一筆確定的金錢,還是等待未來一筆更大、但確定性低很多的款項。當志願者必須自己計算時,腦部負責評估機率的區域明顯變得活躍,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介紹一位理財專家,給一群隨機指定的志願者,告訴他們可以接受傳訊者建議,結果發現腦部這些區域展現的心理活動遠遠低於前者,最終他們絕大多數聽從專家建議。他們的腦就像停機了,讓專家幫他們做該做的事。這種現象並不令人意外。現代生活有這麼多刺激好玩的事可以關注─例如 YouTube 和貓的哏圖─讓人提不起勁去關心照理說更重要、但往往較無趣的事。於是,被認為有能力的傳訊者就繼續做個可以依賴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