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國家的婚姻平權是怎麼爭取的?這個國家用紅綠燈告訴你平等的重要性

紅綠燈小情侶增加了同性議題的能見度,加上全世界媒體爭相報導的加持,更是意外地成為了超吸晴的照相景點。(圖/Associated Press @youtube)

這是一個人口不到900萬的阿爾卑斯山小國,以古典音樂以及觀光業在世界聞名。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個保守的羅馬天主教國家裡,在這數十年來,也從不間斷的在為非異性戀者在爭取平權著。

奧地利十分重視公民及早參與社會議題,你只要滿16歲就有投票權。我自己有幾個鋼琴學生是國高中生,每次有什麼國會、市議會改選之類的,候選人政見或是政黨方向,他們都比我還要清楚,也會很孩子氣的一直要套我說會選哪個黨派。這裡沒有炫爛的大型選舉造勢活動,民主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關於非異性戀者的平權議題,在社會上也一直有正反方的強烈辯論。

(圖/想想論壇提供)
因為紅綠燈小情侶大受歡迎,意外地帶動了一系列的周邊產品。(圖:markus van der man/想想論壇提供)

落實非異性戀者的平權議題到生活,這幾年被視為最漂亮的一招,應該就是維也納市政府推出的「紅綠燈小情侶」(Ampelpärchen)了。如果旅行到維也納的話,在過馬路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紅綠燈標誌裡面的小綠人喔!你會看到一男一女手牽手,也會看到兩個男生或是兩個女生手牽手,旁邊還有亮愛心呢。「紅綠燈小情侶」造成兩極反應,有人大聲叫好,有人覺得浪費公帑,保守人士更是跳腳說傷風敗俗。不可否認的,「紅綠燈小情侶」確實增加同性議題的能見度,加上全世界媒體爭相報導的加持,更是意外地成為了超吸晴的照相景點。維也納市政府更是藉此大聲倡議「我們就是平實的反應維也納人的生活實況」、「這就是真實的維也納」。

(圖/想想論壇提供)
維也納街頭的紅綠燈小情侶。(圖:markus van der man/想想論壇提供)

維也納市政府在同性議題所做的努力其來有自,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開放同性伴侶擔任寄養家庭的雙親。當時的民法中,就已經清楚列出,寄養家庭的雙親可以是「兩位同樣性別的人士(zwei Personen des gleichen Geschlechts)」。核心目標為「讓寄養家庭與孩子之間產生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關係」。我曾問過維也納的社工是否有與同性寄養家庭互動的經驗。她毫不猶豫的說,「有,而且很棒。基本上寄養家庭的雙親性別以及性向跟本就不是重點。」她嘆口氣,「有人會拿寄養家庭的雙親是不是異性戀來做話題,認為同性家庭會造成孩子的扭曲發展。但是異性戀父母並不見得就一定是更成功的雙親,因為這些孩子絕大多數來自扭曲的異性戀家庭...」

(圖/想想論壇提供)
維也納市政府於2006年海報鼓勵市民加入成為寄養媽媽 (Pflegemama)以及寄養爸爸(Pflegepapa),印製的海報同時以同性以及異性家庭為訴求對象。(圖:Kommunikationsbüro/MAG ELF/想想論壇提供)
(圖/想想論壇提供)
維也納市政府於2006年海報鼓勵市民加入成為寄養媽媽 (Pflegemama)以及寄養爸爸(Pflegepapa),印製的海報同時以同性以及異性家庭為訴求對象。(圖:Kommunikationsbüro/MAG ELF/想想論壇提供)

那麼,在政治層面,奧地利做到了落實非異性戀平權嗎?很可惜的,還沒有。

前些年,奧地利的婚姻平權方案也想闖關,受到保守以及宗教人士強烈反彈。政黨尋求折衷法案,最後通過了所謂的「伴侶登記法案」(Eingetragene Partnerschaft Gesetz)。雖然這個結果令長期為婚姻平權努力的人士們感到失望,但也安慰至少終於往前踏出了一步。我曾擔任一對好友去辦理伴侶登記法案的證婚人,在市政府舉行的公證婚禮時,我也好奇的詢問政府的承辦官員,伴侶登記跟結婚有什麼不一樣,她笑了笑,巧妙的回答:「唯一不同就是,我會在公證儀式上朗讀為了愛勇往直前的兩隻男螞蟻的童話故事。」 (相關報導: 同志就是濫交?小孩思想一定偏差?教授怒吼:別再說「當然」,拿出證據說話! 更多文章

那麼在實務上,「伴侶登記法案」的權利以及義務,跟「民法婚姻」倒底有什麼差別?確實是有的。比如說雙方必須都滿十八歲(婚姻則是十六歲),以及一些經濟、社會保險、解除伴侶關係(相當於離婚)的流程、伴侶患病或死亡、遺產繼承、孩子方面的細節。然而這些束縛也漸漸放寬。比如說從2016年初開始,伴侶也可以領養另一半的孩子,好以保障孩子的權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