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資穎登上世界球后、郭婞淳拿下亞運金牌,隨著台灣女性運動員屢屢在國際賽場上取得亮眼的成績,也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她們背後到底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呢?學長姐說特別整理4位在運動場上發光發熱的「女中豪傑」,跟大家分享她們的故事。
不被「標準」束縛,世界球后戴資穎
在羽球界被稱為「羽球精靈」、「天才少女」的戴資穎,在接受正規的訓練之前,有著自己獨樹一格的動作,而這樣偏離「常規」的動作讓許多的教練不看好,並企圖在訓練時予以矯正。但是戴資穎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打法,也因為這份堅持,才能造就現令各大羽球好手都難以參透的「戴式球風」。
在台灣,運動員這條路何其艱辛,比賽和訓練佔據了一個花漾少女理應擁有的社交時間。雖然一路走來戴資穎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但「偶爾還是會羨慕同學朋友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看電影、逛街,而我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讀書或練球。」面對這樣的情緒,戴資穎沒有選擇自怨自艾,反而是將這份遺憾化為進步的動力,「當我在球場上打出一場漂亮的比賽,看到自己因為勤奮練習而有所進步時,我就覺得這一切犧牲是值得的。」
運動員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戴資穎認為作為一個運動員,除了在訓練與比賽上全力以赴外,更要有自己的個性,因為只有敢於做自己,才能夠相信自己。
勇於跟別人不一樣,這就是戴資穎能屢創佳績的原因。
身高不是夢想的距離,籃球好手彭詩晴
「身高不夠高。」這是彭詩晴遭到籃球名校拒絕的理由。從小熱愛籃球,卻因為163公分的身高侷限而遭到否定,這對一個孩子會是何等的打擊?但彭詩晴並沒因此放棄籃球夢,在大哥的籃球教練引薦下,懷生國中給了彭詩晴一個測試的機會,而彭詩晴也把握住這次機會,在測試中展現出超齡的球技與能力,為自己開啟了正規訓練的大門。
後天的努力,是彭詩晴能不斷締造佳績的原因,從進入高中籃球名門北一女中,到高二就被職業球隊看中,彭詩晴一次次地用場上成績,打臉那些不看好她發展的人。縱使身高不夠,但是彭詩晴用出色的技巧與速度彌補了劣勢,馳騁在籃球賽場上,高中單場9記三分球以及職業賽場單場46分的紀錄,至今仍是女子高中籃球聯賽(WHBL)、女子超級籃球聯賽(WSBL)的紀錄保持人。
2014年,彭詩晴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待了五年的台元籃球隊以及WSBL賽場,轉而往層級更高的中國女子籃球聯賽(WCBA)發展。面對陌生的環境,彭詩晴表示「剛開始的時候心裡確實會有些害怕,不過上場之後就覺得,反正就是盡力去打,把自己有的東西打出來。」就是這樣的拚勁,感染了許多球迷,也讓彭詩晴在兩岸都具有超高的人氣。
彭詩晴用自己的故事證明,外在條件也不會成為阻止自己追夢的理由。

自律成就偉大,舉重國手郭婞淳
「無心插柳」或許是甫拿下亞運金牌的郭婞淳踏上舉重之路的最佳寫照,原本練田徑的她,一開始只是藉由舉重增加短跑時的爆發力,沒想到卻在全國中學運動會的舉重項目一舉成名,這樣的「意外」讓郭婞淳找到了自己的志向。 (相關報導: 亞運》戴資穎強壓印度好手辛度 勇奪中華羽球亞運首面金牌! | 更多文章 )
舉重的練習其實相當單調且孤單,沒有對手、也沒有同伴,面對的就是一根十五公斤的槓鈴跟不同量級的槓片。而要與這樣枯燥對抗的,就只有自己的毅力,由於入選的國手必須待在左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一方面便於管理,一方面規律化選手的生活,使選手們能專注在提升自己的運動表現上,但是制式化生活卻不是每一位運動員都受的了。然而郭婞淳堅持下來了,不只是左訓的軍事化管理,還有教練下達禁止談戀愛與禁止喝冰水的規定,面對種種的外在誘惑,郭婞淳全都克制住了,這對一個青春期的少女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