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下一階段
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年寫成《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經常被視為是現代資本主義之父。他的思想,譬如有一隻隱形的手指導市場分工,以及自我利益和競爭導致財富創造,已經被我們深深的內化,今天我們將其中的大多數理論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的普遍想法是將「資本主義」與19世紀初出現的「社會主義」對比,後者倡導社會所有制或對工業實施民主控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於1867年發表了《資本論》(Das Kapital),主張資本主義包含的內部緊張會壓迫勞動階級,他們最終會崛起並掌控一切。我們的認知是,資本主義—以西方和美國為代表—透過產生巨大的增長和財富,以及提高數十億人的生活水平,贏得了這場思想戰爭。社會主義—以1991年崩潰的蘇聯,以及在1980年代緩和了它的作法的中國為代表—在實踐中沒有奏效,徹底失去信譽。


這種簡單的評估忽略了幾個重點。第一,根本沒有純粹的資本主義制度這一回事。自從七千年前發明貨幣以來,好幾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出現許多不同的形式。中世紀的市場封建主義,演變為歐洲貿易公司的擴張型的重商主義,而重商主義再演變為20世紀美國的工業資本主義,爾後再進入1960年代的福利資本主義,美國和其他許多先進國家建立類似社會安全和醫療補助的安全網。我們目前的制度、資本主義和統合主義(corporatism)只是許多版本中的最新版本。
同理,目前世界上出現許多形式的資本主義。就人均國內生產毛額而言,新加坡是世界上第四富有的國家。自從2009 年以來,它的失業率在2.2% 以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自由、開放、有利於商業的經濟體之一。然而,新加坡政府經常制訂投資政策,有政府關聯的公司主宰電信、金融和媒體,這在美國是無法想像的。新加坡的資本主義制度與挪威、日本、加拿大和我們的資本主義大不相同。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形式不是由看不見的手引導、而是由明確的政府政策引導。
現在,再想像有一種新型的資本主義經濟,它要最大化人類福祉和生命的體現。這些目標和國內生產毛額有時候會齊頭並進。但有時候它們也會不一致。譬如,一家航空公司把已經登機的乘客請下飛機,以便最大化它的獲利能力,這對資本有利,但對人們不利。一家製藥公司將能夠挽救人命的藥物收取高到不能再高的價格,也是如此。我認為,大多數美國人都會同意航空公司應該接受營收的損失,而製藥公司只能接受適度的利潤。如果這個想法在整個經濟中一再的重複出現,會是什麼狀況?
我稱它為以人為本的資本主義,簡稱人本資本主義。
人本資本主義將有下列核心原則:
1. 人類比金錢更重要。
2. 經濟單位是每個人、不是每一美元。
3. 市場存在是為了服務我們的共同目標和價值觀。
企業間有一種說法是:「可以測量的東西就會受到管理。」但我們需要開始測量不同的東西。
經濟大蕭條來臨之前,國內生產毛額和經濟發展的概念根本都不存在。它們被發明來方便政府能夠弄清楚經濟的糟糕程度,以及如何改善經濟。經濟學家西蒙.顧志耐 (Simon Kuznets)1934年向國會介紹國內生產毛額概念時說:「除非知道個人所得的分配,否則就不能適當的衡量經濟福祉。而且沒有任何所得的計量用來估計所得的反面,亦即賺取所得時的努力程度和不愉快程度。因此,幾乎不可能從衡量上述國民所得的方面推斷出一個國家的福祉。」彷彿他已經看到了所得不均和糟糕的職場環境即將來臨。
我們的經濟制度必須轉向專注於改善一般人的命運。必須使資本主義服務於人類的目的和目標,而不是讓我們的人性被顛覆來服務市場。我們打造制度。我們擁有它,而不是反過來讓它擁有我們。 (相關報導: 他會是首位台裔美國總統嗎?楊安澤獲華人、年輕族群力挺,取得民主黨首場總統大選辯論入場券 | 更多文章 )

*作者楊安澤 (Andrew Yang),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是首位參加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亞裔美籍創業家。2012年,楊安澤獲選為白宮傑出創新者,《高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評選他是「100位最具創造力的商業人士」;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欽點他為全球企業家大使。本文選自作者新著《為一般人而戰:破解美國大失業潮真相,以人為本,讓全民擁有基本收入才是我們的未來》(遠流出版,譯者:林添貴),本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