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雲嘉南每6人就有1人確診時已晚期

為提升民眾對大腸直腸癌早期篩檢與治療的重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

據最新癌登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2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此外,腸癌病程惡化快速,容易轉移,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為提升民眾對大腸直腸癌早期篩檢與治療的重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研究顯示,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高。王照元理事長表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基因變異、藥物或長期暴露在放射線之下等都是腸癌的高危險因子,推測可能與民眾日常生活飲食型態,以及健檢與治療意識有關,導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第四期,故死亡率亦高。

南區(雲嘉南)大腸直腸癌病患 每6人就有1人確診時已晚期!

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排名,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497人,其餘依次為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67人、高屏區(高屏澎)420人、中區(中彰投)369人、北區(桃竹苗)365人,與東區(花東)354人。換言之,南區(雲嘉南)平均每200人即有1位大腸直腸癌病患,為東區(花東)的1.4倍。王照元理事長表示,由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亦可發現,相較於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患者人數約9.5萬人,2018年已首次突破10萬人,顯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預防與治療更刻不容緩。

其次,據2014至2017年健保資料連結癌登數據資料分析顯示,確診時已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之病患比率,南區(雲嘉南)17.38%,意即每6人就有1人確診時為第四期。其餘依次為高屏區(高屏澎)的17.19%、東區(花東)的16.58%、中區(中彰投)的15.89%、北區(桃竹苗)的15.33%,與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的15.22%。

王照元理事長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成因除家族遺傳病史外,飲食習慣亦是關鍵因素,高油炸、高脂肪、高糖以及過多的肉食,纖維攝取不夠等都是容易導致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因子。地區資料的差異可能因日常重鹹重甜飲食習慣,加上未能及早篩檢,以致許多病患確診時已進入大腸直腸癌第四期。

此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排名,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依序為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57人,其次為高屏區(高屏澎)49人、東區(花東) 43人、中區(中彰投)42人、臺北區(北北基宜金馬) 41人,與北區(桃竹苗) 39人。 (相關報導: 怕膝蓋痛就不動?專業治療師破解常見迷思,想讓膝蓋重生先把這些NG觀念丟掉 更多文章

南區(雲嘉南)與高屏區(高屏澎),2014至2018年間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病患人數分別增加26%及29%。2018年罹患大腸直腸癌死亡人數分別為1,909人及1,803人,相較於2014年為1,515人及1,389人,顯示死亡狀況有逐年上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