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約翰(John Yan;音譯)決定捨棄其年薪至少15%,雖然這意味著他年老得多幹幾年活。
這位現年27歲的軟體工程師自2019年起捐獻部分工資,最初承諾捐獻年薪1%,2020年增加至3%,2021年大幅增加至15%。
在紐約市工作與生活的甄先生說:「這承諾實際上意味著我不能早點退休。也許短期來說,我不會有能力送孩子們上私立學校(要自行負擔學費的學校)。」
他透過量力行善(Giving What We Can,GWWC;又譯助人為善)全球計劃捐款,這組織鼓勵他人加入成會員,許諾捐獻10%個人收入作慈善用途。

會員可以直接向他們屬意的慈善機構捐款,也可以從GWWC的推薦名單中選擇捐款對象。名單包括由GWWC母機構——有效利他主義中心(Centre For Effective Altruism)——所經營的基金。這是一家同時在英國與美國註冊的機構。
甄先生年少時移民美國。他說深知自己「比世界上許多人都要活得好」,希望能回饋點什麼,幫助別人。
他說:「我發現只需要付出少許我的快樂,就能給予他人更大的快樂。」

GWWC是兩位英國牛津大學學生——麥卡斯基爾(Will MacAskill)和奧德(Toby Ord)——在2009年創立。如今兩人均為專門研究「有效利他主義」的哲學學者,探索幫助別人的最有效途徑。
GWWC聲稱,目前全球已有6439人加入,捐款總額達2.44億美元。會員在組織的官方網站登記捐款額;要是任何人參與了終身承諾,而其個人狀況發生變化,他們可選擇退出。
GWWC還稱,新冠病毒大流行不但沒有降低群眾參加意欲,他們反而在2020年錄得最快增幅:新冠病毒疫情與封城禁足措施讓許多人為別人和世界大局設想,去年有超過1000人加入這組織。
據稱還有另外1000人向GWWC作一次性捐款,或在較短期的特定期間許諾捐獻少於10%的個人收入。
那為什麼要鼓勵人捐獻個人收入的10%,不是更高或更低?
GWWC行政總裁弗里曼(Luke Freeman)說:「選擇這個額度是因為它很好地平衡了顯著分量與可持續性。這是一個人收入的相當一部分,也是富裕國家多數人力所能及的。」
他也指出這數額與「什一奉獻」(tithing)的歷史關聯,也就是猶太教和基督教中每人捐出10%收入予慈善機構或教會的傳統。
捐獻10%是下限,但有些成員像甄先生一樣決定捐獻更高份額。

60歲的吉爾伯特(Pippa Gilbert)幾年前開始向GWWC捐獻個人收入的10%。
來自荷蘭海牙的吉爾伯特說:「我夠吃夠用了,但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是這樣,對於我來說這似乎是很明顯的抉擇。」
從事國際組織分析工作的吉爾伯特女士今年退休,這意味著她的收入下降。但她說:「我擁有的依然比我所需的多。」
這組織的參與者包括學生、退休人士、商人、投資銀行家,但弗里曼總裁說趨勢是那些中、高收入人群與接受過高深教育的人越會參加——會員的年齡中位數大約是30歲。 (相關報導: 變種病毒風暴》專家:Omicron傳播速度是Delta的2.5倍,可能具有免疫逃脫能力 | 更多文章 )
弗里曼說:「雖然收入較低的人會在其捐輸中找到更大意義,但我們還是鼓勵那些更有能力付出的人慷慨解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