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從未見過能影響這麼多器官的疾病」長期研究:新冠輕症患者也有後遺症甚至殘障

摩爾備受記憶力問題困擾。(圖/TAYLOR GLASCOCK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影響全球的新冠疫情已持續將近一年時間,科學家、醫生和患者開始揭開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很多患者遭受了頗為嚴重的後續影響,還包括無需住院的年輕人。

許多人原本被認為已經康復,卻在之後數周或數月裡出現一些症狀,通常是會影響全身的奇怪併發症,包括嚴重疲勞、認知問題和記憶力衰退、消化問題、心率不整、頭痛、頭暈、血壓波動,甚至脫髮。

令醫生感到驚訝的是,許多出現此類症狀的患者並不是那些當初病情最嚴重的人,這打破了他們原本的設想,即新冠輕症患者能在兩周內康復。醫生將此類情況稱為「急症期後新冠」或「慢性新冠」,患者通常自稱為「新冠病毒長期攜帶者」或「長期新冠病人」。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通常而言,病情較重的患者最有可能出現持續症狀,但新冠並非如此。」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基礎保健教授特格林哈爾(Trisha Greenhalgh)說。她是8月《英國醫學雜誌》(BMJ)上一篇研究文章的主要作者,該研究首次將症狀持續12周以上、涉及多個器官系統的患者定義為慢性新冠患者。

格林哈爾表示,對於許多這類患者來說,疾病本身並沒有那麼嚴重,但諸如記憶力衰退和心跳加速等症狀有時會持續數月。

10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其新冠治療指南中增加了對此類病例的描述,指南中提到有醫生報告稱,有輕症患者出現了與新冠相關的長期症狀和殘障情況。

43歲的摩爾(Elizabeth Moore)是名律師,她住在印第安納州瓦爾帕萊索,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只有得了病,你才會明白能健康地活著是多麼幸運。」摩爾說。感染新冠之前,她熱愛滑雪,每周都要參加幾次訓練營。自從3月得病以來,她一直備受記憶力問題和胃腸道疾病等症狀困擾,瘦了將近30磅(約13.6公斤)。

出現長期症狀的新冠患者所佔比例的估測範圍很廣。最近一項對4000多名新冠患者的調查發現,在18至49歲的患者中,約有10%的人在患病四周後仍存在一些症狀;全年齡段的患者中,有4.5%的人症狀持續時間超過八周,還有2.3%的患者症狀持續時間超過12周。這項研究尚未經過同儕評審,其使用的應用程式由健康科學公司Zoe與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以及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合作開發。

另一項主要針對未住院新冠患者的初步研究發現,25%的患者在90天後仍有至少一種症狀。歐洲一項研究發現,在1837名未住院患者中,約有1/3的人報告稱在症狀出現約三個月後仍需依賴護理人員。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專訪美國國務卿龐畢歐:世界該如何應對中國? 更多文章

研究人員稱,全球有數千萬新冠病例,即便按照較低標準估算, 也代表可能會出現數百萬受長期症狀困擾、甚至遭遇殘障的患者,因此研究這個患者群體刻不容緩。醫生們表示,他們的發現可能會對臨床醫師如何定義康復、如何設計治療方案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