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北有這麼多「中國路名」?青島東路、南京西路,其實不是為了懷念故國江山

使用中國都市命名的北市南京西路。(圖/前衛出版提供)

很多人都說,台北街道名有著中國各地城市的名稱,是1949撤退來台後,為了懷念故國江山才這樣命名的,但台北街道名稱的由來真的是這樣嗎?

此外,從小我就發現台北市區的道路有個有趣的現象,區分出的XX西路與XX東路,怎麼會造成「大東區小西區」的不平衡呢?XX西路總是很短,但XX東路卻可以很長,還分成好幾段。這樣的規劃,恐怕一定是「不單純」。

雖然說,替街道命名,或者稱為XX路,是在今天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在日本統治台灣後,特別是把清國時代的「街名系統」改為「町目系統」後,「XX町X丁目」這樣以一塊一塊街區來劃分城市區塊的方式,讓街道名稱在當時的台灣城市內,成為一種不需要的額外累贅。

但是,在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要廢除日本式的町目系統引進街路系統時,便有了替街道取名的問題發生。

南京西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南京西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當時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了破除日本統治觀念,乃頒布了《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廢除町目的區劃,改為街路名,並且消滅與日本有關之稱法,例如大正町、昭和町、乃木町、兒玉町這類的地名,改以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如中華路、信義路……) 、宣揚三民主義(如民生路、民族路、民權路……)、紀念國家偉大人物(如中山路、中正路……),或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者。

當時的台北市情形特殊,在一位來自上海的鄭定邦於1946年中代理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技正後,帶來上海以中國地名規劃街路名的想法,很直接地以中山南北路為東西區劃軸線,又以忠孝東西路(當時稱中正東西路)為南北分界線,將台北市劃成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區域,再以中國大陸的地名依此地理空間區劃訂為路名。

因此,經由鄭定邦之手,中國地名式的新路名,配合大陸的地理空間,在當時的台北市區內誕生。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個時間點,根本還沒1949年喔!

行政院是台北市路線的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忠孝東西路和中山南北路是台北市公路的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這次的街道取名,以全新的中國地理空間地名,配合四個相位的市區空間劃設。將一個中國「內地」地理空間版圖,強加在台北市區內,儘管可以說是移植自上海的「先例」或「傳統」,但帶進台北地區的空間觀已經難以和在地有所連結,唯一的空間概念就是期待所有市民必需時時心中有中國,理解中國的地理地名,了解此版圖,才能套到台北市內的空間中。

寧夏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寧夏路路牌。(圖/前衛出版提供)

而在1947年這次鄭定邦主導的新路名計畫中,還引進了XX東路(街)、XX西路(街) 、XX南路(街)與XX北路(街)這樣的東西南北路名切分方式,所謂的東西南北路名切劃,都要有可以劃分的軸線;以如今已經成形多年的台北市街路來看,XX北路與XX南路是以忠孝西路接八德路為軸線南北切分,而XX東路與XX西路則以中山南北路及羅斯福路為東西切分。

為何這個路名的東西南北切分,會以這樣的軸線來加以制定?其實,不管是東西或者南北的空間認知,分開看只能理解其各自軸線,但兩者之軸線的交點,便是觀者所處之地的中心點。這個路名的中心點不難想像,正是如今行政院所在,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的交會點。 (相關報導: 為何圓環都被拆光光?從日治時期回顧台北圓環歷史,終戰70年來多少優雅消逝 更多文章

圖中黑色圓點為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位置,亦為XX東西路與XX南北路分界之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圖中黑色圓點為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位置,亦為XX東西路與XX南北路分界之中心點。(圖/前衛出版提供)

目前的行政院建築,正是存在短短不到二年(1945年9月-1947年5月)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最主要辦公廳舍。以鄭定邦於1946年中任職該署民政處,而後又於1947年1月公告新路名與東西南北路區劃來看,台北市當時的這個街路命名,正是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地理位置為中心所加以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