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接觸過許多公益團體。每當我聽完一段故事,我都會捫心自問:「當面對生命的重量,我們準備好接住他了嗎?」
雞排妹發起「性騷/性侵真人故事募集計畫」,要將受害者的故事匿名在FB、IG、實體展覽發表。溫暖的文字和圖片,加上雞排妹本身是性騷擾的受害者,鼓勵大家把性騷/性侵的經歷勇敢說出來,讓陽光照進陰暗的角落,感覺再合適不過了。
但是,容我提醒大家:性騷/性侵案件的處理和陪伴,是非常專業的領域。性犯罪為何被獨立出來討論,是因為有其特殊性。
性犯罪的特殊性和個案保護
以性侵害來說,除了生理傷害之外,最廣為人知的心理傷害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包括羞愧感、罪惡感、焦慮、恐懼等。
來自社會、家族和人際關係的壓力,加上社群網路的發達,更增加受害者承受二度傷害的風險,輕者憂鬱、沮喪,重者自殘。

這也是為什麼,政府部門在推動性騷/性侵防治的時候,需要整合警政、社政、衛政資源,並且跟勵馨基金會、現代婦女基金會等民間組織合作,提供被害人諮詢、保護和協助。
根據衛福部在2017年舉辦「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施行20週年記者會」所發布之統計,1997~2016年間,性侵通報被害人累計超過13萬,女性受害者是男性10倍,但男性受害者逐年攀升,20年來增加60倍。
以兩造關係來看,陌生人性侵比率占4.36%,熟人性侵則高達75.65%,其中又以朋友關係佔4成最多,親密關係(如現任或前任配偶、男女朋友)占3成3次之,再次之則為家屬、職場上司及同事。
熟人性侵的比例如此之高,意味著被害人從既有人際網絡中脫離、發聲是困難的,還要擔心加害人的報復攻擊。

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調查,103年網路報導的530件性侵害案件中,有7成加害人在案發後仍持續聯繫、騷擾被害人或家屬,而且多以恐嚇傷害或散佈裸照、誘騙等方式,使被害人心生畏懼。
其次,由於加害人多與被害人熟識、社交生活圈重疊,有6成的加害人會出現在被害人經常出入的場所,加深被害人恐懼與痛苦。
此外,隨著網路普及,有將近一成的加害人公開散布被害人個資,或是散布對被害人性別歧視的言論或訊息,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更是無遠弗屆。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在講述案例時,除了經過當事人同意、隱去其姓名個資之外,還需要將案情進行一定程度的合併、簡化或改編,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承載他人生命的責任感
十年前,于美人的節目《非關命運》訪問一位受家暴婦女。節目播出後一個月,那位婦女被前夫刺死。于美人很自責,她說:「我們手都已經伸出去了,可是我們沒有拉到這個人的手。」
6年前,雞排妹公開外流性愛影片截圖曝光女主角臉部,引發當事人二度傷害自殺未遂,雞排妹回應:「我是兇手,那散布影片的是什麼?」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藻礁生態如何守護?政府想的跟你不一樣 | 更多文章 )
當年她雖然卸責,至少有表示遺憾,願意出錢幫請律師。現在這些往事被網友挖出來,她的反應是指稱那些報導都是假新聞。我們可以從這件事看出,雞排妹是很沒有責任感的,所以事情變得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