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淨零=清心寡慾但電費爆漲的人類願景?

針對李遠哲所言的「必須減少需求」,說明2050淨零之後可能的真實生活,若履行蔡政府公佈的淨零轉型路徑圖,台灣的電力供應將會出現什麼問題?(資料照,盧逸峰攝)

很意外的,久未現身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突然公開「批蔡」,爆出好幾個宮闈秘辛,例如在公開場合言行溫和的蔡總統,私底下其實是個「只許千夫諾諾,不容一士諤諤」的女皇。

不難理解,李遠哲突兀的言行,應該是急獨派對民進黨英系的宣戰,幫那位受到急獨派大佬多次讚美但飽受英系壓制,以「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自稱的前副總統賴清德打前鋒,協助後者問鼎2024年的總統大位。

這種程度的高來高去非我所能置喙,因此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他對蔡政府能源政策的批評。但很遺憾的,不知道是因為他不想多談,還是媒體不感興趣,總之就是沒啥內容,只看到三言兩語的「2050淨零根本做不到」和「必須減少需求,而不是一直追求經濟成長」等等。

本文將先行針對李遠哲所言的「必須減少需求」,說明2050淨零之後可能的真實生活,然後用商管理論點出,若履行蔡政府公佈的淨零轉型路徑圖,台灣的電力供應將會出現什麼問題。

淨零=清心寡慾的生活!

20221008-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左起)、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8日出席2022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氣候治理,淨零台北》對話。(顏麟宇攝)
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蔣萬安(左起)、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出席2022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氣候治理,淨零台北》對話。(資料照,顏麟宇攝)

所謂的淨零(Net Zero),是指排放的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必須和植物(含海藻)及科技裝置吸收的溫室氣體達成平衡。因此,為了達成淨零的目標,我們就必須一方面增加能夠吸收溫室氣體的植物和科技裝置,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那會是什麼樣的生活呢?日前,有多家媒體刊出某本新書的廣告文宣,用「淨零排放的一日生活」給出可能的答案,以下針對3點扼要提示並補充。

其一,三餐飲食的自由抉擇消失了,早餐喝的是杏仁奶或豆奶,中餐吃蔬菜漢堡,晚餐主菜是香煎茄子和溫室蔬菜。牛奶變成犒賞自己的珍品,咖啡難得見到,牛羊豬雞等肉品幾乎完全消失,原因完全相同──考慮整個供應鏈後,牛羊豬雞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達到小麥的4倍以上,咖啡則達到12倍,牛奶2倍,只有像紐西蘭這類地廣人稀且以農立國的社會,才有可能發展這些產業,而供不應求下自然是價格大漲,平民根本無福消受。

其二,日常外出的交通工具抉擇自由消失了。除非所任職務可以在家上班,否則每天上下班時就必須選擇公共電車或多人共乘的電動轎車,原因是電費太貴──化石燃料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達到風電的30倍以上,而太陽能則是4倍,負擔的「碳稅」或其他名目的溫室氣體移除費用,都高到一般家庭無力負擔,即使擁有電動機車或轎車,也被迫盡可能少用,甚至充電時還要挑選低價時段。

其三,週末假日的休閒抉擇自由也消失了。原本可以自行騎車或開車的國內自由行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步行可及的附近景點,必須搭乘飛機的海外旅遊則成為罕見珍品,只有在「結婚25周年紀念」這類特殊狀況下才會出現──前者是因為自行騎車或開車所負擔的電費太高,後者則是必須負擔昂貴的溫室氣體移除費用,兩者都足以讓一般家庭望而卻步。

見微知著,如果各國確實執行淨零政策,那麼2050年之後的生活,或許趕不上佛門出家眾或美國那30幾萬的艾美許人(Amish),但絕對稱得上「清心寡慾,簡單生活」這8個字。 (相關報導: 台灣綠能好「風光」!王美花:今年太陽光電裝置量達2.5 GW,史上單一年度最高 更多文章

問題在於,哪一位總統參選人敢公開拿出這個願景來說服民眾?於是,蔡總統在國慶演說當中所言的「要和世界同步」,以及「這不只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我們要共同承擔的世代責任」等民粹語言,就成為讓淨零政策正當化的唯一手段,而世界各國相繼跳票也就不難理解了。(相關報導:風評:李遠哲的直言─2050年零排碳不可能,政府在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