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來屹立不搖!一次看完台中第二市場必吃美食,肉圓、咖啡、手路菜都是經典啊

第二市場內集結眾多知名的美味小吃如肉圓、滷肉飯,總是吸引滿滿的人潮。(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如果想品嘗台中在地美食,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去第二市場!這個曾經是「日本人的市場」的高檔市集,如今已成為在地人品嘗難忘古早味,外地人必訪知名美食的好地方。來到即將屆滿百歲的老市場,除了吃吃喝喝,不妨也探訪一下傳承一甲子的老故事。

一座市場能被稱得上「傳統」,背後傳達的意義會是什麼?是落後髒亂跟不上時代?還是年代悠久饒富文化內涵?市場是買賣有無的交易所在,隨著交通工具的便利與購物空間的多元化,台中市發展了近一世紀的傳統市場,老早褪去衛生現代性的外衣,成了懷舊的異托邦(heterotopia)空間(編注:異托邦又稱為「異質空間」,指在真實世界中被有效實現的烏托邦),其中又以1917年設立的新富町(第二)市場最具代表性。

百年市場裡的六條通與六角塔樓,滿足觀光客對異質空間的想望,假日總有許多觀光客帶著相機在磚紅的建築物裡流連。隨著網路美食客的推波助瀾,肉圓、匡(焢)肉飯、意麵、紅茶、菜頭粿等,或是以阿嬤的相思為號召的麵攤,總是吸引滿滿的人潮。然而第二市場之旅,除了非常重要的走馬看花與吃吃喝喝之外,其實還有更多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

1917年設立的第二市場曾是「日本人的市場」,市場通道規劃為六角形放射狀,故名為「六條通」,圖為露天廣場裡的六角塔樓。。(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1917年設立的第二市場曾是「日本人的市場」,市場通道規劃為六角形放射狀,故名為「六條通」,圖為露天廣場裡的六角塔樓。。(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美食的歷史文化

談起第二市場的美食,最知名的莫過於肉圓與滷(魯)肉飯。肉圓起源於1950年代的「丁山肉圓」,第二代由次子守著「丁山」老字號,長子則另起「茂川肉圓」,兩家店目前都已由第三代接班,各自有忠實的粉絲。

滷(魯)肉飯由「李海魯肉飯」與「聰明担仔麵(魯肉飯)先後在1960年代打響名號,也成為市場的招牌美食,之後又陸續出現網路排隊名店「山河魯肉飯」,以及在地人才會光顧的老店「魚皮李」、「魯肉邱」等。這裡的滷肉指的是焢(匡)肉,這與北部有極大的差異,許多觀光客不敢吃肥滋滋的焢肉,有些店家也會貼心的詢問顧客喜好的肥瘦部位,讓第二市場的滷肉飯成為全民的美食。

現在看來,焢肉與肉圓都是尋常百姓家的一般飲食,但在1950–1960年代,它們會選擇在傳統市場內落腳,一定有其時代意義與歷史脈絡。在那個市場周遭還是地王的黃金年代,附近林立的舞廳影城、食堂餐館都不是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消費場所。市場內的平民美食,隨著台灣養豬事業的興盛,一塊大大的焢肉(重量)、或是咬來頗有嚼勁的碎肉丸(重質),在經濟起飛、勞動力需求龐大的時期,成了勞動階級最佳的「蠻牛」(編注:提神營養補充品),也是庶民大眾可以擔負得起的奢華享受。

市場內武德宮,主要是供奉關聖帝君和媽祖,為第二市場攤販的信仰中心。(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市場內武德宮,主要是供奉關聖帝君和媽祖,為第二市場攤販的信仰中心。(圖/ 台中好生活提供)

一甲子的製麵史

如果願意穿越擁擠的排隊人潮往市場裡走,矗立眼前的是一座建築樸實的傳統廟宇──武德宮,裡頭供奉著生意人最為敬重的關聖帝君。就在廟的後頭,有一家傳承一甲子的「宏仁麵行(大麵矮)」,市場裡販賣的麵條大都出自這家三代傳承的老店。 (相關報導: 台南那麼多意麵,哪間最好吃?美食作家王浩一,真情推薦這家60年老店! 更多文章

現年七十六歲的蔡老先生回憶一甲子前的第二市場,他說,「父親原本在彰化學做麵,後來到第二市場附近擺攤,換了很多地方,一直沒有固定的攤位。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原本在市場裡的日本人都回國去,附近許多做生意的台灣人就進來了,父親也是其中一個,那年我才五歲。父親只做台灣黃麵,1962年我接手後才開始製作大麵,就是一般說的外省白麵,或叫陽春麵。以前同業感情很好,大家常聚在一起聊天喝茶、交流製麵技術,外省麵就是這樣做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