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證實火星過去曾有海洋,地底也可能存有水和生命!
多年前,「火星上有外星人」的話題曾風靡一時。契機是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於1877年觀測到火星表面有細小紋路。這些紋路的顏色深淺隨著季節而變,因此人們猜想,這些紋路可能是運河造成的高低起伏,那麼,火星上可能就有建造運河的高等生物。後來,人們透過探測器調查發現,那些紋路是地形的起伏,而不是人造運河,因此導出「沒有高等生物」的結論。
然而在1996年,人們找到疑似是細菌化石的東西,因此,火星可能有生物的議題也再度受到討論。然後到了本世紀,人類發現了火星曾有水流的證據(例如水流對懸崖的侵蝕等),也找到了「曾有海洋」、「曾有適合孕育生命的環境」的根據(沉積岩之類的岩石)。因此人們認為,火星的地底可能還有水和生物。
火星的平均溫度約為-50℃。火星的大氣相當稀薄,只有地球的150分之1。大氣中有95%都是二氧化碳。順帶一提,火星的表面是紅色的,所以才叫做「火」星。這是因為火星上含有大量的氧化鐵(生鏽變紅的鐵)。
火星的特徵
大氣稀薄、充滿二氧化碳的岩石行星;地層與斷崖上的侵蝕痕跡顯示,過去曾有水在此流動。
火星剖面圖

火星上曾有海洋?
目前已知:火星以前也跟地球一樣,有著濃厚的大氣層。過去的氣溫也比較高,而且還有大量的水。地面上都還留有過去受到水流侵蝕的痕跡。
海洋為何消失?

火星經過改良後,就能住人了嗎?
火星基地的必備設施
製造能源:核能發電等、就地取材
延續生命:利用砂土製造氧氣、建立生態系以延續生命
生活區域:阻隔有害物質、產生重力?
糧食工廠:食用昆蟲、栽培植物以建立生態系
蓄水槽:回收排泄物、取火星的水
火星離適居帶(P100)不遠,因此人們常討論:假如條件允許的話,是否就能移民火星?但實際上,火星的環境並不適合人類居住,為了滿足居住條件,人們研擬了幾個辦法:
1.在火星表面建造火星基地
2.外星環境地球化計畫(terraforming)
不適合居住在火星環境的10個理由
1.火星上空氣稀薄,氣壓僅6百帕。
2.暴露在致死等級的太空輻射中。
3.平均氣溫為-60℃。
4.夏季最高氣溫為35℃。
5.冬季最低氣溫為-110℃。
6.不毛之地(凍結的極冠、沙漠、巨大的山)。
7.土壤含有過氯酸鹽等有害物質。
8.地球~火星的單程時間約為200天。
9.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
10.沙塵暴會覆蓋整個星球,遮蔽陽光。
建造火星基地的話:就需要保留空氣、維持溫度,還得設置發電機、製造糧食與水的工廠,以及能夠隔絕太空輻射的居住空間。雖然可以從地球運送一些設備及材料過去,但終究還是得就地取材,否則移民計畫將無法持續下去。因此,人們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利用機器人,將火星上的泥沙、水分轉換成氧氣和建築物。只是,人類將會過著「幾乎無法走出基地,只能靠機器人幫忙」的生活。
地球化計畫的目標是:改善火星的氣候與環境,使它變得跟地球一樣,適合生物定居。目前有個想法是,藉由融化極冠的冰,來增加大氣中的水蒸氣與二氧化碳含量,然後透過溫室效應使火星變暖。這估計需要約100年的時間,而且計算結果顯示,即使執行了,也無法令氣壓升到地球的標準,不僅如此還有留不住大氣的可能性。不過,如果順利的話,就會出現光合生物和液態的水,使氣候穩定下來。
外星環境地球化

人類必須增加火星大氣的含氧量,才能脫下太空衣走出室外,但這估計需要10萬年才能達成。除此之外,還有太陽能源不足、重力太弱、人類帶來負面影響等諸多問題。但人們還是希望能一一解決問題,開拓移居火星的道路。
作者介紹|松原隆彥
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基本粒子原子核研究所教授,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高能加速器科學研究科・基本粒子原子核專門教授。理學博士,專業領域為宇宙學,曾獲日本天文學會第17屆林忠四郎獎。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台灣東販《圖解最好懂的宇宙百科:零概念也能樂在其中!探索神祕的宇宙原理&構造》(原標題:或許有生命存在?火星的結構與特徵) (相關報導: 星球居然會有叫聲?NASA公開24個不為人知的超詭異音檔,陰森科幻聽了真的好毛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瑩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