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本本做豆腐 豆腐的幸福學

天光本本做豆腐 豆腐的幸福學

文/陳孟凱

十多年前,有機認證人員黃學緯在日本參訪行程中,得知發展有機要先肥沃土壤,而種植黃豆正是蓄養土地肥力最天然、最低投入的方式。回國後他將這想法告知農民,想在台灣推廣有機黃豆,卻被狠狠潑了一頭冷水:種黃豆既費工又無人收購,價格遠不及進口的便宜,誰願意種?台灣人雖然天天喝豆漿,卻早在四、五十年前就不種黃豆了!

傻子才會為了喝牛奶,養一頭牛。黃學緯正是這樣傻人一個。為了種黃豆,他立志學做豆腐。想法很簡單:如果有豆腐店肯買豆子,就有農民肯種了。「年輕人,來做豆腐吧!我依稀聽到黃豆在遠處這樣輕呼著。」他如此寫下。

一切從零開始。起初黃學緯四處碰壁,直到遇見一位老師傅因兒子不想繼承,方肯收他為徒。一路跌撞摸索,甚至因睡眠不足而出車禍,終於從門外漢熬成專業的豆腐師傅,開了「豆之味」有機手工豆腐專賣店,至今邁向第十六個年頭。

●不可不知的黃豆真相

推廣本土黃豆到底有多重要,值得用生命去拚搏?台灣每年進口兩百三十萬噸黃豆,其中九成五以上屬於基因改造,在原產國都是拿來作為榨沙拉油與飼料用途,台灣人卻是直接食用這個等級的豆子。姑且不論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影響風險未明,光是除草劑年年春的殘留就讓人憂心忡忡。

台灣每人每年食用十二公斤黃豆(稻米也才四十六公斤),比鄰近同有大豆飲食文化的中國和日本還高。然而相較於中國食用豆皆為國產非基改豆、日本只用「食品級」黃豆作豆製品,台灣卻毫無警覺,食用黃豆有九成是「飼料級」基改豆,而且自給率幾乎是零。

種植本土大豆絕非痴人說夢。民國五十年代,台灣大豆栽培面積曾高達六萬公頃,今天卻只剩數百公頃。若能復耕到往日規模,提供國內製作豆腐、豆漿等食品,絕對綽綽有餘。若更進一步全面採有機栽種,更可以讓土地得到滋養,讓人民獲得健康。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本土大豆的產業凋萎已久,要振衰起敝,急不來,也不是單靠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

豆之味與合樸在2006年相遇,雙方理念一拍即合。學緯雖開店有成,卻發現以他個人的規模和形式難以完全落實推廣本土大豆的初衷,而合樸社群中多元、穩定而具彈性的力量,和彼此信任互助的團隊默契,則蘊藏著讓夢想開枝散葉的驚人潛力。

●豆腐課播下種子

於是學緯加入合樸,從2008年起開始授課「豆腐班」,無私地將一身功夫傳授給夥伴們。當年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學徒,現在桃李滿門,被大家暱稱為「祖師爺」。

做豆腐是一項深奧而迷人的技藝。原料就只有三種:豆子、水、凝固劑,卻是千變萬化,挑戰性十足。做豆腐也是一門封閉而古老的行業,世代相傳,外人難窺究竟。也因此,合樸的豆腐課大受歡迎,總是未正式招生就已額滿,一班接著一班開,至今八年過去,已經開了三十六班,培養了超過四百位同學。

不過合樸的豆腐課,真正的目的並不在於教做豆腐,而是想要透過豆腐班集結一群人,用社群的力量支持台灣種植大豆。透過從學徒、助理、副手到師傅的養成,傳達大豆的價值,並凝聚畢業學員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研究與發展的網絡,進而喚起有機大豆在地栽培的生機,創造支持本土大豆更寬廣的空間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