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希望每天只感到開心就好,還是想經歷各種情緒——開心、難過、生氣、焦慮?我猜很多人應該會想要選擇前者,很多人都希望快樂就好,那些令人高興以外的情緒都被稱作為「負面情緒」,讓人難受,所以每個人想盡辦法把負面情緒推開。
在諮商室中,我有幾位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個案告訴我,他們每天感受不到任何情緒。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了焦慮或憂鬱,但也沒有了開心、興奮、或期待。生命中沒有了情緒,他們提不起勁來做任何事情,他們覺得自己像個空殼,感受不到活著是什麼感覺。
的確,情緒是生命的一部分,任何一種情緒都沒有好或不好,也不需要被標籤為正面或負面,因為每天感受到的情緒,都在告訴你生命過得如何、對於生活需要做哪些改變。

當你每天上班時都感受到很煩悶,如果你願意去正視煩悶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對於現在的工作沒有熱忱,進而思考要不要回學校念書、或是換工作。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和伴侶相處時感受到孤獨與焦慮,唯有願意去聆聽這些情緒,你才能開始思考婚姻是不是出了問題,該做哪些事情改變,或是想不想繼續待在這段關係裡。
情緒讓我們去傾聽生命中想要與不想要的東西,當你願意去感受,才會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往哪裡走。
感受情緒,需要勇氣
但是,去感受需要勇氣。大部分的人選擇忽視情緒─刻意不去感受,像是把情緒通通推到牆後面,因為去感受情緒太痛苦了,壓抑與麻痺,比較容易。
於是,許多人不去重視每天上班的煩悶、與伴侶相處時的孤獨與焦慮、或是對生活的毫無熱忱。但這樣忽略與壓抑並不會讓情緒離開,只會讓情緒不斷堆砌在牆後,越堆越高,直到有一天撐不住了,崩塌下來。
我有一位正在就讀大學的個案,從小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因為哥哥有很多行為問題,所以父母所有的關注和照料都在哥哥身上。不僅如此,他的父親長期花時間在工作,也讓她覺得爸爸根本不關心她。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學會了戴上「完美小孩」的面具─在父母面前假裝一切都很好,因為哥哥問題已經夠多了,她不想再帶給父母任何負擔,她不想讓父母覺得「我是糟糕的父母」,所以她非常努力,希望把哥哥做不到的事情都補足起來,讓父母可以覺得光榮。
她有許多情緒─對父母偏心哥哥很生氣、對父親只重視工作很憤怒、對失去與父母的情感連結感到很悲傷。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她學會了忽略感受,她不斷告訴自己:「我不能對爸爸生氣,因為他努力賺錢是為了這個家」、「我不應該對父母生氣,我應該要對於我擁有的東西心存感激、我要知足才對!」
但這些理性的分析並沒有讓她比較好受,反而阻礙了她去感受。於是,這些情緒越堆越高,最後崩塌。在諮商室中,我看到許多個案長期壓抑與忽視情緒,而那些沒有好好被重視的悲傷、憤怒、焦慮越積越多,最後轉為憂鬱症、恐慌症、暴飲暴食、飲食失調、自殘、暴怒行為,或是需要用藥物或酒精來壓抑即將要潰堤的情緒。 (相關報導: 處於失戀痛苦中的你,想快一點走出來?心理師:先允許自已有難過、憤怒的感覺… | 更多文章 )

面對情緒,你要做的就是去感受
「感受情緒」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很多人害怕去感受,因為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或是不知道在情緒來臨時,自己會做出什麼事情。